第864章、十年2月11日 晴(第2/3页)

因为从三个地方可以看出来,第一是戒严前后只持续了一个时辰,如果真的是作乱,戒严必然是要持续好几日的,因为要清理余党,所以肯定不是造反。

第二,就是对守将的处置,罚俸一个月,停职十五日,这何止是不痛不痒,分明就是给人家放了个假嘛,真的要是没出事他这么来一下,不死也要半条命去掉了,因为这是严重渎职,所以出事肯定是出事了。

第三,就是两方综合来看,宋北云造反和皇帝出事混在一起,可能不可能的冲突之间,其中必然有妖,没有意外的话,应当是皇宫里真的出了什么事导致宋北云和皇帝都受了伤。而这件事并不可对外人说。

那什么事不能对外人说呢?要么是引起恐慌的事、要么是腌臜下贱的事、要么是丢人现眼的事。

可若是会引发恐慌的,就不会如此轻描淡写,朝廷必然会以雷霆之势来澄清。若是腌臜下贱的,也不会如此不紧不慢,更不会任由流言蜚语如此猖獗。那么剩下的就是丢人现眼的事了。

皇宫之中能丢人现眼的地方不多,要么是他们干了什么蠢事导致官家和宋北云都受了伤,这个可能性最大,因为至今为止官家和宋北云都未曾露面,很可能是两人身上都挂了伤。要么就是两人打架了……

打架肯定不可能打架的,又不是顽童。所以可能是因为某些事受伤了,而受伤的理由又难以启齿,而且听闻那日是皇宫中炸响一片如同打枪放炮才引发的警报。

所以……许是官家在庭院中放烟花被炸伤了,还顺便波及了无辜者,也就是宋北云。

这的确是丢人现眼,皇家颜面怕是要扫地了,而且如果公布出来,下头的人肯定会以此为契机来将整个产业都封杀掉,以官家的爱民之心来看,他八成是不忍心那么多人一夜之间丢了饭碗才选择瞒下来。

至于宋北云死没死,他认为肯定是没死的,因为宋北云如果真的死了,那事情绝对不能瞒,一旦瞒了会出现更大的危机,因为明眼人都知道宋北云就是大宋的半壁江山,没有宋北云整个西北都会乱成一锅粥。那么这个时候再被有心人鼓动说“皇帝嫉贤妒能杀害宋北云”,那可就不是单纯的乱那么简单了。

那么如果真的死应该怎么处理,周辅成还真的不太清楚,因为这件事太烧脑了,他没有那般层次的见识,不敢妄自揣测。

至于他跟弟子说的话,看上去就是个病句,但实际上其中滋味真的需要细品,因为在长安时他就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长安的任何政令似乎都带着强烈的个人风格,这种单纯就是作为一个文化人的直觉了,这种个人风格就像看一篇文章一般。看到一首诗都不用看署名,只要看里头的滋味就知道是谁的。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一定是李白的。“安得广厦千万间”那就一定是杜甫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一看便知是王昌龄。

这种东西都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李白杜甫是如此,宋北云亦是如此,那种强烈的个人色彩不是旁人能学的。而施政时也是如此,宋北云制定的政令都带有一种难以描述的味道,就像是甜滋滋的烈酒,喝下去的时候不感觉怎样,但过一阵子就十分上头。

而朝廷中枢的政令,虽然考虑更周全但总是直刀子上下,噶的人生疼,特别是里头那种不容抗辩的上位感是跟宋北云的政令完全不同的风格。

就在他琢磨的时候,皇宫里也在讨论着关于如果宋北云死球了或者赵性死球了之后如何维护国家稳定的方针。

宋北云因为有些感染,现在在发烧,精神状态不是很好,不过好在有抗生素,他现在状态要比昨天好了许多。

而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讨论,正是因为前天早上赵性发现宋北云叫不醒,当时在场所有人白毛汗都起来了。

都不废话那么多,真的要是宋北云死在了皇宫,那就是跳进黄河洗不清的飞鸟尽良弓藏,根本不可预知到时候会发生什么诡异的变数。

即便是国内能压得住,周围的国家也一定压不住了,到时候怕又是一场逐鹿中原的戏码。

别说什么世界离开谁都能转,问题是世界转不转另说,只要宋北云突然离奇暴毙,外交肯定是转不动了,之后整个计划部署全部乱成一团乱麻,新秩序洗牌,大宋能打不假,但能打多久却是个大问题。

所以当时发现宋北云不动弹了,兄弟情义都不是第一顺位要考虑的事了,以为那一刻大宋的头顶上就悬了一个硕大的“危”。

后来才知道是这厮感染发烧,身子虚弱。叫来医学院的大佬们一起会诊后放下心来。

所以今日宋北云精神稍微好了一些后,自然就开始讨论起这个问题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