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5章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第2/3页)

但是那样利润不高。

同时,还可能跟供销社系统造成矛盾……

所以他们就要供销社不太在意的东西。

“这么说来,你们能联系上大半个中国的货郎?”刘春来都有些震惊。

这可是八十年代!

“也不是,但是我们能通过收购各种东西的价格调整,让从我们这边拿货的人去收集这些材料……农村里,都很穷,也没有什么钱,可鸡毛鸭毛等,就属于常见的东西……卖给供销社价格太低,而供销社的商品价格又太高,我们换购的价格,比供销社低了一些,收购的价格又比供销社高一点……”

刘春来确实明白了。

之前顾斌就已经说出来了原因,只不过没有这样详细。

随着父子两的解释,他突然不知道如何评价。

“吃了饭,带我去看看你们的冶铜厂。”

除了一开始顾学勇喝了三杯酒,几人并没有喝酒。

一顿饭却吃了快三个小时。

顾斌直接给了十块钱,让跛脚老板安排晚饭,明确告诉他,不能太简陋,钱不够就补。

跛脚老板高兴不已,拍着胸脯保证,绝对没问题。

冶铜厂很小。

外面根本看不出来是工厂,不知道的,只是以为是一户房子大一些的人家。

很多人,确实还不太确定国家政策。

产品的理化分析是没有的,大多数都是废铜冶炼,铸造成铜锭,然后通过几台老旧的锻压机,工人也少。

“只是为我们自己的产品供应原材料……”

刘春来叹了一口气。

他曾经跟朋友一起喝茶的时候,也听过。

后来因为好奇,还专门去研究过这个问题。

最终,唯一能查到的,1975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里有这么一段话:按照假设,必须使用两个工人,才能依靠每天多出来的剩余价值来过工人的生活,即满足生活必需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生活目的只是维持生活,而不是增加财富;在资本主义生产下,增加财富是前提。为了使生活只比一个普通工人好一倍,并且把所生产的剩余价值一半转化为资本,就必须把预付资本的最低限款和工人人数都增加为原来的8倍。

这只是马克思举的一个例子。

可在改革开放初期,一切都是以摸着石头过河的中国,国家没有明确的文件。

正因为刘春来研究过。

太难了。

傻子瓜子就是最明显的。

一直到87年,中央“5号文件”出台:允许存在,加强管理,兴利抑弊,逐步引导。并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商品经济发展中,在一个较长时期内,个体经济和少量私人企业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

最终要等到老爷子南巡,从那之后,国内的民营经济才开始快速发展。

顾学勇父子,田明发等人都看着刘春来。

杨小乐可不是原来啥都不懂的人。

他很多时候,甚至都在分析,刘春来究竟有多狡猾,作为一个大队长,村办企业也是属于集体产业,自己在里面有股份,却又是集体所有制的企业……

“这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保证质量,降低成本,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市场经济下的竞争,快速发展壮大。”

刘春来显然不想讨论这个问题。

整个冶炼厂,规模真的不大。

就是废料,也足够了。

当然,也有从铜厂里面购买的质量更好的铜锭,不过是加在废料里面,以此来提升材料品质。

看了后,心中也就有了底。

顾学勇父子,一直都期待着刘春来跟他们谈合作的事情。

刘春来并没有因为看了厂,就明确给出什么,又去看了他们的中转仓库等,最后才一起去了饭店,认真讨论合作的问题。

沪市。

“什么?刘村长去安海镇了?”

郑倩终于从冯雁秋跟白紫烟的口里得到了刘春来的行踪。

满脸惊讶。

刘春来这是什么意思?

之前表现得丝毫不感兴趣。

难不成……

即使明知道白紫烟不待见自己,依然耐着性子问了一些详细情况。

“回安海镇?郑总,咱们这不谈生意了?”

杨春荣也没想到,郑倩居然直接找自己,要求带她去安海镇。

不跟刘春来谈生意了?

这可是几千万的生意。

对于国营单位来说,都是大项目了。

“他们去了安海镇。”郑倩平静地说到,“咱们坐飞机去那边,你跟你们厂里联系,让安排一辆车,另外,最好是不要单独让那边跟对方接触……”

“他们已经走了不短时间了。”杨春荣提醒对方。

“开车去的,如果有最近时间的飞机,应该会赶在他们前面……”郑倩已经有些不耐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