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秋闱将至

这场政治斗争的结果,很快就由苍渊告诉了潘龙。

苍渊说的时候兴致勃勃、神采奕奕,显然是因为这一场大胜而兴高采烈。但潘龙听了,也只是微微一笑而已。

苍渊和帝洛南获胜,关他潘龙什么事呢?

虽然说,从他的角度看来,这一场斗争的结果还算是让他满意,但变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现在……才不过只是开始阶段而已。

现在赢了这一场,无非是接下来的工作能够继续开展下去。到最后究竟谁赢谁输,还不一定呢!

说完这件事之后,苍渊又说:“潘老弟,如今已经到了七月底。明日便是秋祭,然后从八月初一到八月初十,依次举行天下十科的京师大考,八月十三放榜,八月十五早上开始最后一场金殿选材,当天晚上便是琼林宴,八月十六赏月大会……未来这半个月,便是这京畿之地最热闹的时候,你有兴趣凑个热闹吗?”

“凑热闹?”潘龙有些疑惑,“我怎么凑热闹?”

“天下十科,皆有推举应试的名额。潘老弟有没有兴趣去参加初十的那一场‘兵法武道科’大考?”苍渊笑道,“以你的本领,若是赶考,就算不是状元,也不会掉出一甲之列。”

潘龙倒并不觉得自己被小看了——兵法武道科不仅要考武艺,也要考兵法。论武艺,他自信天下考生之中应该没人能胜过自己,但论兵法,他自我感觉大概就不怎么行。

像他这种明显偏科的货色,如果不是武功太高的话,没准连个进士都考不到。

京师大考,可是规定了最多十取一的名额限制——其实往往远不足这个比例,一场大考,十科加起来万人总是有的,但最后能录取的各种进士,加起来也不会超过五百之数。

因为很多科目,都是以“难考”而著称。

比方说十科之首的“兵法武道科”,便是只录三十人,极少破例。

便是录取相对较多的“运筹算术科”和“法令诉讼科”,往往录取百余人,也就是极限了。

毕竟,金殿选材大会,最后只御笔钦点前三名为一甲,称之为“进士及第”;三到十名为二甲,称之为“进士登科”;十一到五十名为三甲,称之为“进士出身”。

至于五十名之后的……金殿选材是大考前五十名的事情,一般其实只是走个流程,很少和大考的名次不同。五十名之后的人根本没资格去参加金殿选材,自然也不需要再拘泥数量。这些人算是“乙榜”,统称之为“进士拾遗”。

从“及第”到“登科”到“出身”再到“拾遗”,这一场大考之中的名次差距,差不多就决定了一个官员在官场前十年的运势。

能够考上一甲的,除非倒霉,否则一般都顺风顺水,十年之后至少也是一方大员,未来的朝廷重臣、九州镇守,若是有科举出身的,基本都是从这些人里面选拔出来。

能够考上二甲、三甲的,一般也能顺顺利利地进步,十余年之后,同样也能成为朝廷大员。但往往会遇到无形的天花板,想要更进一步成为三省六部的主官,或者是九州侯这样的要害官职,基本都很难。

至于“进士拾遗”的,运气好的,也能升到高官,但大多数人基本上就是从县城到郡府,做到一郡知府,差不多就是极限了。

所以科举之中的名次,对于考生们来说,着实是兴衰荣辱攸关的大事,尤其是一甲二甲以及甲榜乙榜的区别,更是简直称得上关系到身家性命。

过去的岁月里面,可是不止一次有人名闻遐迩却没能考中一甲,又或者是自负才华最终考了个乙榜,一气之下生病乃至丧命的。

苍渊认为潘龙能够考上“兵法武道科”的一甲前三名,就潘龙的感觉,已经是纯粹的恭维。

他一点也不觉得,自己这偏科到极点的货色,能够考上一甲。

一般来说,参加科举的考生最多也就是先天巅峰的修为,偶尔有个先天精微半步真人的,已经是极为罕见的特例。如他这等货真价实的真人高手,便是别的考生一起上,多半也赢不了他。

但是,考兵法的话……潘龙很怀疑,自己能不能考及格?

别到时候一百分的卷子自己考了个二三十分,丢人现眼……

他对自己的才华,还是很有自知之明的。

当然,如果他真的有心赶考,或许可以参加“博古通今科”的科举,搜刮一大批的书籍存放到山海经之中,等考试的时候进入山海经翻书就好。

用这种方法,一甲未必,二三甲肯定是能有的。

其实,“诗词文赋科”大概也可以这么考,当年老爹潘雷不就是用这个办法,靠着在山海经里面寻章摘句慢慢推敲,才能够写出一篇篇佳作,然后考上举人的,以才子之名名扬益州的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