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今日不会太久(第5/5页)

卫演忙朝他拱手:“老夫绝无此意,殿下明鉴!”

苏晏又道:“下官听闻卫家两侯府门客如云,有一部分是从庆州投奔来的。庆州早年沦陷,如今正在鞑靼的占领之下,侯爷就能保证贵府门客里没有一个鞑靼的奸细?下官可是听闻,有奸细混进了侯府门客里。要不这样,侯爷提交一份庆州籍的门客名单,让大理寺逐一调查核实,一来验证侯爷所言,二来也为了侯爷自身的安全。侯爷你看如何?”

言官有风闻奏事的权力,他身为御史提出这个要求,也不算很离谱。

卫演脸色微变。他府中的确有不少从庆州来的幕僚,鹤先生就是最得他看重的一个。苏晏这般一针见血,莫非是发现了什么?

“侯爷这表情,是信不过大理寺呀!”苏晏朝主官大理寺卿关畔拱手,“大理寺在关大人治下,法令严明,屡破要案,难道侯爷对此另有看法?”

关畔独善其身,最怕牵扯进这些朝堂争斗里,此刻眼观鼻鼻观心,只做个木偶泥塑。

苏晏本就没指望他配合,转而又向刑部尚书王提芮道:“侯爷许是更信任刑部。尚书大人意下如何?”

王提芮虽不吃他浑水摸鱼这一套,但出于公义,仍表态道:“一切看陛下的意思,刑部责无旁贷。”

往常大案三司会审,都察院亦有权参与判决。主官左、右都御史也是厉害的嘴炮,只是之前被贾公济压了风头。如今贾公济被免职,这两位的存在感就凸显了出来,一个跃跃欲试地想要加入战斗,另一个受了卫家的好处,竭力转圜。

于是御史们更加明显地分成了两派,一派以有心纠察与整肃官纪的右都御史为首——苏大人的新朋友,参加过公审大会的御史楚丘便是其得力干将。

一派以与卫家暗中交好的左都御史为首。虽说附和他的言官人数不及前者多,但左都御史比右都御史官职略高,还是能官大一级压死人。

于是言官们开始内战,建言的建言,驳斥的驳斥,又一次在朝堂上吵翻了天,把好端端的朝会秩序又给搅乱了。锦衣卫们不得不以金瓜的长柄敲击地面,才将声浪压下来。

苏晏偷偷朝景隆帝摊了摊手,表示不关他的事,是他们自己吵起来的。

景隆帝警告似的看了他一眼,目光中却藏了丝笑意。他清咳一声,场中当即安静下来。

“苏晏与豫王误招了通缉犯做侍卫,不知者无罪。咸安侯与奉安侯身为国之重臣,无确凿证据也不宜搜查侯府。此事两边都不必再提。”

皇帝发了话,看似两边不偏不倚,但苏晏心里清楚得很——这杆称明显是偏到他这边的,毕竟他与荆红追相处一年,卫家有心收集下,定能找到不少证据;而他对卫家门客中藏有奸细的指控,与其说是“风闻”,不如说只是猜测。

猜测七杀营与真空教的重要人物,就藏身在那些门客里,但他目前还没有拿到实证。

等于皇帝拿他的一个“风闻奏事”,换了卫家对他的一个实质性指控。同时还顺他的口风把豫王拉下水,给他保驾护航。

苏晏心里又感动又感激,朝皇帝行礼道:“臣遵旨。”

卫演和卫阙还能怎样呢,也只能跟着“臣遵旨”了。

苏晏又老话重提:“可是陛下,臣昨日的复命尚未完成,才说到卫家的第十条罪行。这个,做事有始有终,要不就让臣把剩下那二条说完?”

——还弹劾?!卫演和卫阙只恨不得扑过去撕了他。

面对满堂(因为他而饿过肚子的朝臣们)不善的目光,苏晏干笑一声:“很快!今日很快。下官保证,两刻钟内一定说完,绝不违了皇爷新下的谕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