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求学之路,实属不易。

旅行团的男孩子们,没有一个是容易的,全都事绑腿然后穿着草鞋,草鞋便宜而且就地取材,哪里都能买的到。

那祯禧后来听他们说起来路过贵州山区的事情,倒吸了一口凉气。

贵州自古以来就是贫穷的,因为没有肥沃的土壤,也没有广阔的平原,气候不适合许多庄稼的生长,具有独特性。

民风民俗很不一样,比如说蘸水,路过贵州的同学,每天吃的就是蘸水,说白了就是辣椒水。

将辣椒切碎了,或者是放在坛子里面闷着,然后加上多种调味料,形成了贵州独特的饮食文化,吃饭不可无蘸水。

蘸水丰富了当地的生活,能下饭啊,口腔里面类似灼烧的快感,支撑着人们在这一片贫瘠的土地上劳作。

但是自古以来,川贵地区,但凡是旱涝水灾,伤亡率是最高的,十几年前发生旱灾,饿殍遍野啊。

那祯禧小时候,听着老爷子说过那次旱灾,但是没放在心上,如今联想起来,不觉得很有感触,动笔写下来了。

她弃理学文,拿起来笔杆子,最后还是觉得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沿途经过多个地方,她都会投稿之类,期望唤醒更多的人。

“现如今之中国,不是不可救,不是不能救。”

“要学器物,学科学,师夷长技以自强。”

“然而终究是要学其思想,学其制度。”

“国人病之久矣,病在思想。”

那祯禧当时也是很受震撼的,说实话,她去学科学,成绩水平很一般,就是再努力,也是很一般。

所以,最后综合考虑了以后,才弃理学文,这时候大家不喜欢学文,因为学习理科以后,是毕业了马上就能用的上的,能立马出效果出成绩的。

学习文科的,未免给人看轻一点儿,动动嘴皮子而已。

可是主任找到她,就阐述了事实,那祯禧的国学水平很高了,她自小学习四书五经的,是国学启蒙,然后又接受了西式教育,去了学校。

因此,她很接地气,属于中西合璧,她的一些看法,一些能量,应该是发挥出来,鼓舞影响现当代的很多青年的。

那祯禧听进去了,并且觉得轻松了很多。

冯二爷收到信,里面有一份报纸,看完之后,不见欢喜。

刘小锅看着他静坐半下午,终究没忍住,“太太来信了,您应该高兴才是吗,难道是信里面写了什么您不高兴的?”

冯二爷看着刘小锅,“你知道,前一段时间,被暗杀的是谁吗?”

“知道了,闻大师啊,就是经常做演讲的那个,街面上的人都认识,哎呦,那可真是,这个——”

他比了比大拇指,竖起来,表示敬佩。

在上海,这个日占区,然后各个租界纵横捭阖,五花八门的势力在下面错综复杂。

依然能勇敢的站在街面上,站在日本人眼前的,宣传民主思想,动员国人的,这是把自己生死置之度外,真英雄,刘小锅佩服这样的人。

冯二爷拿着报纸给他看,上面有一篇文章,时评川贵地区的,要求动员各方力量。

刘小锅往下面看落款,心里面就知道了,那三。

“您是在担心吧,我知道。”

当然很担心了,新闻行业的人,哪里就那么容易当的呢,你发表文章要很隐晦,别人也不管什么。

可是你如果很直白,那是要受到迫害的,你维护的是老百姓,站在国民这一边,可是现在局势太乱了,谁能顾得上国民呢。

就连国民自己都顾不上自己了,那祯禧写文章的作风,跟她自己的性格完全不一样,一点儿也不含蓄。

小小年纪,是带着笔锋的。

说的都是大家不关注,或者是不想关注的问题,摊开在大家面前的时候,是那么难堪,那么的赤裸裸。

有些人的脸色,时候过不去的,触犯了一些人要维护的尊严。

国民政府一直在努力,可是努力不一定有结果,比如说川贵地区,成片成片的鸦片,成群成群的人吸食大烟,那就没有办法。

你总不能让这片土地成为荒芜之地,把这个地方的大烟鬼都枪毙了吧,那就没有人了。

那祯禧就跟老师说了,“要靠教育,他当父母,他的爷爷一辈儿,没有救了,吸食大烟是戒不掉的。”

“可是在孩子身上,在教育上,我们一定要宣传,一定要宣传鸦片的危害性,不能再让孩子,孩子的孩子,就此过着跟父辈祖辈一样的生活啊。”

老师对她很是赞赏了,这个学生,一开始不起眼的,很是沉闷,但是极为刻苦努力,不是很出众。

去学理科,成绩一般,转了文学系,也没有写出来大家觉得好听的诗歌,也没有什么优美的散文。

学校里面是很推崇泰戈尔的,泰多次到这边来,跟这边关系很还好,所以文学系的孩子,都爱写诗歌,写散文,写一些带一点浪漫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