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1章 天弃其类,错爱必伤(第4/5页)

张说自然不知圣人这一番思路,他还没有真正上位,便给他准备了一个宿命之敌。若是知晓了圣人这一想法,怕是少不了要感怀圣人的用心良苦。

延英殿奏对完毕之后,李峤与张说便起身告退,而早已经在侧厢等候多时的宋璟也被宫人引入了殿中。

“臣叩见圣人!”

宋璟趋行登殿,先作大礼参拜,直至殿中响起圣人口称免礼,这才缓缓抬起头来,及至见到圣人正一脸亲切笑容的垂眼注视着他,神情便又不免激动起来,再作稽首道:“旧者使命出京,天颜一别经年之久,臣幸不辱命、归来再拜,窥我主上盛态如昨、音容不损,感恩苍天、庇我明主,唐业壮盛、盛斯一身……”

李潼听到这话,不免大笑起来,终究还是感情深厚的老同志让人感动啊,久别重逢,旁人或许感慨世道之变迁、君威之日盛,唯有宋璟感动于圣人还是跟当年一样帅!

当然这话也不只一人说过,但从宋璟口中说出则就显得更加动听,因为在他口中讲出才更像是事实。

“昔年情事,亦常萦绕怀中。但今眼望卿,却已经不是故态。宋卿身系重任,使远繁劳,匡社稷于边土、复唐威于东胡,国肥卿瘦,增损之间,让人感动啊!”

李潼站起身来绕过御案,亲自将宋璟搀扶起来,君臣对望,彼此眼神中都充满了久别重逢的喜悦。

待到各自归席,李潼才又问起一些平灭粟末靺鞨的细节。

虽然说早年张仁愿入朝的时候,辽东方面的东胡问题已经颇有改善。但是乞四比羽所率领的粟末靺鞨仍然滞留海东,且背后还有新罗人的暗中扶持,一些高句丽与百济遗也都向彼处靠拢,靺鞨人的势力一度壮大到十万户之巨。

宋璟到任之后,虽然也在积极征讨靺鞨贼众,但当时东北并非大唐主要用武之地,加上乞四比羽得到新罗的暗中支持,一直游遁于海东与大同江南北高句丽故地,始终抓不到全歼其部的机会。

一直到了开元七年,事态才迎来了新的转机,新罗的孝昭王英年早逝,但却并无嗣子继位,只能求访大唐,希望大唐能将作为质子的王子金隆基遣返册封。

当然,金隆基也并不是新罗国王的唯一选择。新罗奉行骨品制度,拥有王位继承权的圣骨早在多年前便已经断绝,自武烈王金春秋之后便都由真骨家族继承王位。

虽然一部分新罗贵族仍然希望武烈王金春秋后嗣为主,毕竟新罗是在金春秋父子手中完成了半岛上的统一。但也有一部分新罗真骨家族认为武烈王世系享国已久,如今既然绝嗣,那便是天夺其眷,并不想将金隆基迎回,而是由其他真骨家族继承王系。

因为新罗内部发生的混乱,一直到了开元八年朝廷才接到新罗所投递的国书。

当然在此之前针对新罗的内乱也已经有所商讨准备,为此甚至叫停了向漠北郁督军山出兵的计划,以泉玄隐与黑齿俊这两个高句丽与百济遗民的代表为使节,护送新罗王子金隆基归国继统。

彼时朝廷已经做好了唐罗之间再开始大战的准备,宿将杨玄基、张九节等也都各领河北人马奔赴营州待命,靺鞨人的存在反而成了一个次要问题。

然而这一场唐罗大战终于没有打起来,毕竟高宗年间唐罗之间之所开战,一者在于新罗国内群情统一,二者还有百济与高句丽故地的巨大诱惑,第三大唐还身陷与吐蕃交战青海、两线作战的泥沼中。

可是如今大唐边疆无事,反而新罗国内陷入了没有君主的内乱中。最终,唐使还没有抵达大同江以南,新罗国中的政斗便以亲唐一派的胜利而告结束,群臣北向趋迎大唐所册封的新王。

金隆基归国继位之后,有鉴于国情仍是不稳,再加上也亲眼见到营州数万唐军陈戈待征的场景画面,于是便上书朝廷,以德薄力弱、难辖远土,恳请朝廷再于大同江以南重置熊津都督府,而熊津都督府所辖便是百济故地。

大唐在攻灭高句丽与百济之后不久,便与新罗之间围绕这两国故地展开了长达七年的唐罗战争,最终迫于两线作战的压力,大唐接受了新罗的入贡请罪、结束了这一场战争,同时也算是承认了新罗对两国故地部分占有的事实。

不过这一次因为新罗内乱,新罗王金隆基全凭大唐的扶植才能归国继位,为了稳定彼此之间的关系,又不得不将此前所占有的成果吐出,百济故地再归大唐掌控之中。

大唐虽然重新设置了熊津都督府,但又在百济故地与新罗接壤的区域设立了一个临海郡国,以新罗贵族金朝隐为临海郡王。

这个金朝隐同样是武烈王金春秋的后嗣,其父金仁问常年留唐,甚至在唐罗战争期间还一度被高宗皇帝封为新的新罗王。现在大唐助其析地立国,自然也是为了保持新罗的持续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