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47章 六尺之烈,洒血边疆(第3/4页)

随着那三百名蕃卒半道撤回,唐营中冲出的骑兵也收回营中、偃旗息鼓。蕃卒们返回坡上后,诸将再也不提出战之事,反而自觉的勒令部伍修补刚才所造成的缺口,那刚被填平的壕沟更是被挖深挖宽了几分。

看到这一幕,韦东功眸中又是闪过一丝阴霾。他何尝不知道这看似牢固的防事同时也约束了自身的机动性,以至于他对唐军动向以及虚实探查只能凭着肉眼远望与心中猜测。但若不这么做的话,那些桀骜不驯的部将们只怕早就擅自行动起来。

许多看似愚蠢的布置,其实各有各的苦衷缘由。勒令诸将率部归营后,韦东功站在坡地上,远远望向同样恢复平静的唐军营垒,心中却忍不住畅想起来:若是大论钦陵率军于此迎战,唐军还有没有胆量于此虚张声势、诡计愚弄?

正当蕃将韦东功还在牛心堆坡上愧叹国事得失的时候,距离牛心堆几十里外西南方位,正有一场战斗在激烈的进行着。

牛心堆周边开阔平坦的地势在青海只是一个为数不多的特例,更多的地方还是山岭崎岖、道路蜿蜒。

在赤水源西南侧,有一座峰岭名为沙棘岭,这座峰岭也是赤水源土称沙棘沟的来源。不同于牛心堆的坡度低缓,沙棘岭则挺拔奇峻、山势陡峭。作为夹道赤水源的山岭一部分,蕃军同样于此设置一处烽堡,作为整个牛心堆防线的重要一部分。

此时在沙棘岭崎岖狭窄的山脚下,约有两千名唐军将士于此奋战仰攻。不同于平野坚城的攻防战,沙棘岭本身高昂的山势便是一处绝佳的防御,虽然也有牧人野兽踩踏出来的小径,但却蜿蜒如羊肠一般,一些狭窄之处甚至只容单脚跳行。

唐军没有选择大举进攻地势相对平坦的牛心堆,而是攻打沙棘岭,这不免让防守沙棘岭的蕃军措手不及。常情以论,此处绝不是首选的进攻地点,因此蕃军于此布置的守卒并不多,仅有五百余众。

但是由于依托这山势,哪怕敌众我寡,在经过短暂的慌乱后,烽堡中的蕃军还是有条不紊的组织起了防守反击,士卒们依托烽堡,引弓便向下狙射。

这样的地势下,唐军虽然来势汹汹,但进攻却严重的受到了地形的制约,将士们或沿山径、或凭着钩索攀岩,而上方的箭矢却如骤雨冰雹一般砸落下来,不断的有士卒中箭跌落下来。

山脚下,一身轻甲的李祎一边组织维持攻势,一边喝令抢救伤亡。这世上如果有什么令人感到绝望的战斗,无疑就是眼前这一种,唐军将士们尽管勇猛有加,但却连敌人的衣角都触摸不到,便纷纷死在了进攻的途中。

“禀校尉,亡数已有三百……”

令卒入前禀告,语调已有几分颤音。这些明明能够以一当十的军中悍卒们,却在蕃军凶猛的反击下全无招架之力。

李祎闻言后喉结微微一颤,鼻端发出沉闷的哼声,眸中已经隐有血丝。接受这个任务并实地考察后,他便自知任务的艰巨,但既然接过了军令,那便一定要完成。

几轮攻势进行下来,唐军始终不能在山腰处设立起稳定的进攻据点,伤亡数字却仍在增长着,终于有兵长忍不住入前颤声道:“校尉,山势险恶,实在是……”

“大军饥渴如火,此间自我以下,夺堡亦或身死,并无三种!”

进攻这样的险地,技巧之类都是其次,唯有那股一往无前的气势支撑,若气势不再,则一切休提。

随着几轮猛烈的进攻,烽堡上的箭矢反击渐渐转弱,蕃军虽然占据着绝对的地利优势,但体力与器械的消耗对他们来说仍是一大制约。

察觉到蕃军反击势弱,不需李祎再作勒令,诸将士们便又组织起了一轮更加猛烈的进攻,数人肩扛头顶厚重的大盾,终于抵达山腰三分之一处,用身体将大盾牢牢支起,艰难的卡在两块凸出的岩石之间。

眼见这一幕,山脚下的唐军将士们发出一声欢呼,李祎也激动道:“射生手,攀峰!”

数名身手矫健的善射之士手持大弓强弩、腰悬箭壶,灵猿一般攀岩而上,很快便抵达了支起的大盾下方,超强劲力的弓弩满弦,箭矢凶猛的破空而去,直接凿击在那烽堡墙头,尽管没有造成直接的杀伤,但却给堡中守卒以震慑,不敢再肆无忌惮的探身射技。

城堡中的反击有所压制,唐军将士大受鼓舞,再次以血肉之躯向这峰岭发起了冲击,并沿山势成功支起了数个大盾,最近的一个距离山顶的烽堡已经只有数丈的距离。

战果喜人,正当唐军将士们打算一鼓作气、继续发起强攻时,突然那烽堡换了另一种反击方式,众多比人头还大的石块被砸了下来,虽然有一部分在滚落之际卡在了山峰之间,但是还有许多直接命中大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