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80章 明君御极,壮风重回(第2/3页)

可是现在,海东之地已经被大唐强争过去,与国中的关系也越来越恶化,能够获取到的补充越来越有限。而且钦陵本身也并不是一个精于政治经营的人,民生上已经乏于长计,一年到头还要维持着庞大的军队规模,使得本就不够丰盛的物产变得更加贫瘠。

赞婆当然也明白他兄长的苦衷,夹在两大强国之间,为了生存,根本就没有容许他们罢兵止戈、休养生息的空间。可是这种状况若再持续下去,甚至不需对手主动进攻,青海方面可能本身就要瓦解崩溃了。

而与青海越来越窘迫的经济状况相对应的,则就是陇右、陇南、西康乃至于吐蕃本土,围绕着大唐所进行的商贸越来越繁荣,诸方因此大收利是,唯有他们青海被排斥在外。

过往几年时间里,青海方面并不是没有试图插手其中、分一杯羹,比如武力勒索,又或者扶植蕃部的代理人。

但这些尝试收效都不算可观,武力方面,大唐在陇右、陇南以及黄河九曲诸地的军事力量逐年增强,再加上来自背后的威胁,青海方面也根本就不敢作大肆开战之想。

虽然也能凭着一些小规模的行动抓到一些小鱼,或勒索、或劫掠,但这样的行为,也让他们噶尔家遭到陇边诸胡普遍排斥疏远,长此以往,将会被更加的孤立。

至于那些胡部代理人们,当中存在的贪墨、盘剥就不说了,由于赤岭这一边防要地不在控制中,许多蕃部在从海西领到商货之后,抵达海东便直接投唐,让噶尔家多受人财两失的羞辱。

除此之外,还有干扰比较大的一点,那就是位于积石山附近的白兰羌在吐蕃国中权贵们的煽动之下,不断的侵扰抢夺境域附近的盐池。虽然不能长期占有,但也极大程度的干扰破坏了盐池的正常生产,让青海方面连基本的生活物资都频频告急。

所以,能否找到一个稳定的财源,也是青海方面能不能够继续维持下去的一个关键因素。在战争这一最直接有效的手段无从施展的情况下,商贸已经成了为数不多的一个选择。

本来对于这一点,赞婆还是抱有不小的信心的。

首先大唐作为这一商贸网络的核心,贸易对象越多,自然也就收利越大。其次他们青海本身实力不弱,若长期被排斥在外,那只能通过武力用强,一旦双方开战,凭他们青海所拥有的力量,是绝对能够影响撼动这整个商贸网络的运转。

在这样的情况下,和气生财才是最好的选择。

可是这样的构想,是建立在当下大唐国力恢复还不足以发动一场大战,同时他们青海还拥有着不弱的军事震慑力的情况下。

但现在看来,这两个假定的目标似乎都不成立,大唐国力恢复之快已经远超他们的想象。更要命的是吐蕃国中似乎将要掀起对青海更进一步的威逼制裁,在这样的情况下,青海方面又哪来的力量去威胁大唐做出违心的选择?

对噶尔家的怨望,是大唐从上到下、普遍存在的一种情愫。不要说那些朝士和底层的民众们,哪怕是眼前这位大唐天子,早年还没有登顶至极,回到长安还没有立稳脚跟,便要急不可耐的发动针对青海的战事,可想而知其人内心里对于噶尔家是怎样一个态度。

眼下这种状况,较之此前的设想大不相同,若再勉强提出这一请求,能不能获得应允、会不会自取其辱还在其次。关键是这么做有可能暴露青海许多的财政状况,从而更加剧大唐君臣落井下石、图报旧怨的想法。

得知国中最新的意向,已经让赞婆心事重重,现在思绪沉湎于这番考量中,则就更加的心神不属,不知该要如何选择。

宴会的气氛一直很低沉,李潼又等候了片刻,见赞婆仍然迟迟不开口,于是耐心也渐渐不在了,便举手表示可以停止宴会了,并又对赞婆说道:“若是没有急务相催,不妨暂留京中。来日西康王将要受册入宫,身世如此,并无太多乡徒助事,有此故人参礼,于人情也是一桩安慰。”

听到圣人这么说,殿中集英馆诸员也都略感诧异,但很快就平静下来。他们作为圣人心腹幕僚,自然清楚朝廷针对西康国还有长计规划,将西康王收纳入宫,对于一系列的相关后计也都不失促进作用。

赞婆对于这一件事也早有预计,尽管心中有些失望,但还是强打起精神来,端起案上酒杯说道:“如此大喜,那外员真要恭贺圣人与尺尊公主殿下!且尽此杯,以表欢情……”

他并没有答应要留下来参礼,此番入唐两个重要的目的,前者变得意义已经不大,后者则希望渺茫,也让他没有再长留于此的打算。眼下的他,只想尽快回到海西,将自己所见所知传递回去,同兄长商讨对策,与家人们一起共渡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