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26章 逃人不追,大开武举(第3/3页)

讲到这里,王孝杰忍不住长叹一声:“但使杀敌有功,家室不失犒飨,谁又愿意藏匿乡野、抗拒征命、凄惶苟活?寒卒或不识大体,但也不失利害的判断,只要赏格明确,事田十亩、竟年劳累,不如勇而阵列、获功一转,朝廷何患无力可用啊!”

听到王孝杰这番感慨,李潼一时间又感无言以对,道理是这样一个道理,但想要做到又何其艰难。封建王朝宿命般的兴废轮回,最根本的底层逻辑就是土地兼并。府兵制因此而废,募兵制的高昂成本又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不过王孝杰的这番感言也让李潼再次意识到,想要强军强国,根本原因还是经济基础。想要让马儿跑,就得让马儿吃得饱,如果不能满足这一前提,再精巧的制度建设或能糊弄一时,终究会遭遇反噬。

后世大唐盛世之所以轰然倒塌,之后便藩镇林立,与其说是节度使们张扬跋扈、尾大不掉,不如说是底层意志的群起反扑。辉煌煊赫的武功,已经与普罗大众的利益与生存需求产生了脱节。

一个政权能够长期稳定的存在,就在于这个政权能够代表区域内绝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诉求。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必然会走向崩溃。

李潼之所以这么急着召见王孝杰,除了担心那三万多失联的南衙卫卒或会作乱地方之外,同时也是想尽快增强实力。虽然与吐蕃方面,眼下的意见是暂以外交交涉为主,可若真的矛盾激化后,朝廷所掌控的兵力越强,自然能有更多的战略选择。

考虑到吐蕃特殊的地理形势,征调原本的老卒自然要比重新征募新卒能更快形成战斗力。所以将那三万流散卒众重新召集起来,既能避免地方上因此产生骚乱,又能让朝廷短期内兵力有显著提升。

可是王孝杰这一番话,又让李潼这一想法产生了动摇。他不是舍不得重赏访募散卒,可是这样一来无疑会给朝廷募兵制的扩建开一个成本高昂的先例,而且地方上诸州县也未必做好了提供养军的配套设施的准备。

略作沉吟之后,李潼才又说道:“两衙军事既然已经裁改,无谓再留籍簿虐逼流人。军士早年入籍,诚有报国炽念,群徒所以亡出,乃朝廷政治失义在先。自此日起,开元以前军籍空额悉不再追,诸亡失军士可以各赴州县,录籍为民,州县量口授田!”

“圣人仁德浩大,此惠令不知可以保全多少力士清白立世、安心谋生!”

王孝杰听到圣人这么说,一时间也是颇有动容,伏地再拜大声呼喊道,可是拍完马屁后,他又抬头询问道:“但若放免诸多亡籍军士,朝廷难免军力匮乏,若边衅再生,难道臣还要再充跳荡之用?”

李潼听到这里又白了王孝杰一眼,然后才继续说道:“开元以前录在军籍者,在军在民凭其两任。今夏朝廷拟开武举,军籍十年以上高勋者优作选录!诸州兵、法曹史、典狱,诸镇将、戍主、关令、押使,俱为武选之职,优者受业鹰豹两坊,选人择录京营、殿前司等诸武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