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80章 与虎谋皮,智小用大(第2/4页)

听到武则天这么说,李潼不免更加尴尬,忍不住小声解释一句:“臣当时并不知……”

“罢了,陈年旧事,不必多说。”

武则天有些郁闷的摆摆手,当年她因周兴之死震怒不已,怀疑了许多人,甚至怀疑是武承嗣等下手,毕竟当时他们刚刚侵夺了丘神勣的权柄,周兴作为丘神勣的一个亲近党徒,本着斩草除根的原则,是有下手动机的。

但她唯独没有怀疑到这个孙子头上,真是万万没想到,这小子一边给自己进献佛经助事,一边就暗戳戳弄掉了她的爪牙!

也是她近日接受现实,心境变得豁达一些,否则真能被憋得呕出一口老血。

“蕃将典卖孤直以求荣,不要以为这些许旧恩能够让他们誓死相随。麹崇裕所获恩宠还不够浓厚?结果又如何?此类蕃奴,唯知威知畏,才可小作信用。”

由李潼意图染指关中,武则天想到他或许与镇守陇右河源的黑齿常之有联系,但彼此之间能够产生联系的节点实在不多,继而想起这一桩陈年旧案。

了结了周兴,算是对黑齿常之有活命之恩,所以这小子把黑齿常之当作一个踏足关中的后手,不能说不巧妙,但还是过于理想。

武则天对朝臣本就心存猜忌,对统兵大将更是如此。她虽然使用许多蕃将,但对蕃将也没有太大的信任,特别是遭到麹崇裕的背叛后。所以并不觉得这一份所谓恩惠就能彻底折服黑齿常之,因而提出警告。

李潼闻言后便点点头,同时不免感慨,这话你该跟你另一个三孙子说啊。

尽管历史上黑齿常之是一个骁勇善战、忠唐被害的悲剧形象,但李潼也并没有对黑齿常之道德水准期许过高。

并不是他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而是人只要活在世上,就有自己的立场与利害判断。再说即便不效忠于他,也称不上是什么道德污点。

所以在听他奶奶这么说完后,李潼也点点头,继续说道:“所以我打算举荐前宰相娄师德复归陇右,与黑齿常之共治河源。”

“娄师德?的确是个良选,唉,他的确是可惜了。掌事以来,不曾负谁,但对娄师德,的确是有几分愧于相见,他的确是功大于名的务实之士。”

武则天言中一连用了几个“的确”,显示出对娄师德的才能真的是非常欣赏看重。

李潼对娄师德并不怎么熟悉,不过此前朝会中见过几面,印象里只是一个没有什么脾气的老好人,但这并不影响他对娄师德的评价。

娄师德与唐休璟类似,都是边疆建功然后归朝拜相的典型,而且崛起较之唐休璟还要更早。

唐休璟是在朝廷已经放弃安西四镇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在西域维持住朝廷的影响与统治,并在收复安西四镇之后接替王孝杰并大败吐蕃。当其入朝时,已经到了武周后期。

至于娄师德,功绩主要并不体现在对外战争的胜利,而是对边疆屯田模式的探索与经营。武周一朝,财政始终马马虎虎,武则天在放弃安西后几番用兵,最终又夺回了安西四镇,娄师德屯田之功甚伟。

哪怕一直到了开元盛世,大唐国力达到顶峰,安西、北庭等各边军屯田模式仍是在娄师德所缔造的基础上继续发展。

哪怕并不考虑以娄师德制衡黑齿常之,单单只是娄师德的边务之功,李潼对这样一个人才也不会无视。

虽然娄师德是有出将入相的风光,但眼下处境实在不好。因为王城驿凶案,在西京留守位置上被一撸到底,贬作白身,后来又流放朔方,担任一个县尉。

眼下神都朝局动荡,没有几年的时间是恢复不了能够长期维持的稳定,而娄师德本身就是边臣入朝,在朝中全无根基,想要复起,几乎无望。

武则天虽然下令将娄师德贬官,但听其言中也是不乏惭愧。

她当然也知道娄师德是被牵连的,可是那一场凶案实在太骇人听闻,不作严惩不足彰显朝廷威严,但在还未调查之前,无论迁怒哪一方,都难免会牵一发动全身,使得骚乱越闹越大。

所以刀子也只能落在没有什么根基的娄师德身上,先作震慑,然后再布局摸出大鱼。只是后续事态发展未能尽如人意,到现在即便还想对娄师德作出补偿,也已经没有了那能力。

听到李潼已经将娄师德纳入自己的计划中,武则天不乏欣慰,然后又说道:“如今朝中,远未可称归正。皇嗣虽然归朝监国,但人事俱已陌生,难作大权独断。慎之你眼下不乏从容,的确应该担当大任,以补皇嗣的不足。

但西京自有重疾顽症,豆卢钦望自有取死之道,余者还是不可小觑。特别皇嗣亲枝杂乱,他本心并无王道在存,乏于御众之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