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第2/4页)

“怎么管呢?这么多读书人还能一个个全都抓起来不成?那可真要出大事了。”贾宝玉摇摇头,满脸无可奈何。

有句话叫法不责众。

个别闹事的直接抓了威慑一番还能有用,但人数如此之多的情况下再用铁血手段企图镇压那就绝不可行了,一个弄不好会引起暴乱的,官府也怕啊。

薛宝钗的火气也上来了,冷笑道:“我什么都缺偏就是不缺银子!城里有多少镖局武馆都给我请回来当护院,再敢来闹腾直接棍棒伺候!暴徒都打上门来了总没有不叫人反抗的道理,我倒要看看官府还能如何!”

不就是仗着人多吗?她是没那么多人,但她多得是银子!可不巧,这世上向来都是有钱能使鬼推磨,要多少人她都能请得起!

一群手无缚鸡之力的酸书生罢了,不给点苦头吃吃还当真是无法无天了!

贾琏人还没回京城,信就已经到林黛玉的手上了。

姐妹两个面面相觑,具是心情复杂得很。

就冲这份勇气和不服输的劲儿,多少所谓的七尺男儿都得自愧不如。

“这事儿闹腾得太过了些,恐怕撑不了多久就该有个决策出来了,姐姐可曾有个什么对策?还是……”

林诗语思忖道:“有点想法,不过还需得妹夫一些帮助。”

姐妹二人咬着耳朵嘀嘀咕咕一通,半个时辰后,林黛玉就匆匆离去了。

“涟漪,去前面说一声,请皇上得空来一趟。”

走到半道儿上遇着一群拦路虎怎么办呢?无外乎四个字——威逼利诱。

要么用雷霆手段强行击退,要么就以利诱之令其乖乖臣服。

搁在这件事上,一则天下文人千千万万,基数太过庞大,二则满汉关系本就紧张,更需得小心翼翼,故而威逼显然是万万不可取的。

那也就只剩下利诱了。

读书人向来自恃清高,不屑于黄白之物,拿银子送给人家都得被砸回来,还得再附带一口唾弃,但那就当真没法子利诱了吗?

恐怕不见得。

历来无论哪朝哪代,但凡有点能力的都必定要送家中儿郎去读书,没有能力的一家老小勒紧了裤腰带也得送儿郎去读书,图个什么?难不成就图一个“读书使人明理”?说到底还不是期待有朝一日鱼跃龙门鸡犬升天?

对于平民百姓来说,这是全家全族跨越阶层的唯一途径。

由此可见,自恃清高也并非真正的清高,甚至比起很多人来说,这些读书人的欲望还要更加深刻执着,这也就代表着更容易利诱。

“读书人这个庞大的群体中实则还是普通平民子弟居多,不说八九成,至少七八成是足有的,可为何从古至今却还是有个‘寒门难出贵子’的说法?”

“臣妾的弟弟十几岁就高中解元,便是当时直接参加春闱想必名次也差不着哪儿去,妹夫更是当年的状元郎,纳兰大才子十八岁中举十九岁为贡士,还有其他大家族出身的青年才俊更是数不胜数……再观寒门学子,那么庞大的一个群体中,又究竟有几个能走到少年成才这个地步的?”

说人家蠢笨?那必然不是,可究竟差在哪儿呢?差在教育资源。

这些大家族出身的子弟从小就有无数古籍藏书供其阅览,有这个大儒那个名师给予教导指点,就连一样的《四书五经》其实都天差地别。

平民百姓花费巨资咬牙买来的是再普通不过的书籍,而这些大家族出身的子弟读的却是历朝历代的名仕大儒注释过的版本,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又何止一个鸿沟那般巨大。

看起来的确很不公平,但现实就是如此,“寒门难出贵子”这个说法也就不稀奇了。

听闻这样一番话,康熙先是愣了一愣,而后暗暗将这些年金榜题名之人扒拉了一遍……还真就是如此,真正寒门出身鱼跃龙门之人几乎大多已人过中年,甚至还有头发都开始变白的,类似于崔修能、容若那般少年成才的当真是凤毛麟角。

天资的差距必然是不可忽视的一方面,但后天资源的欠缺带来的影响也着实是巨大的。

“你的意思是?”康熙微微皱起了眉头。

林诗语就说道:“他们想要的咱们都能给得起,学院、名师包括这些普通人一辈子都接触不到的书籍,这些对咱们来说根本就不算什么,对他们来说却是无价之宝,没有哪个读书人能够拒绝得了这样的诱惑。”

“终究平民才是绝大多数,只要将这一部分摆平了,余下的那一小部分根本就不成气候,如此一来不仅堵住的前路能够继续畅行,对于朝廷对于皇上来说也不失为一件大好事,等过个几年十几年,必然会有更多寒门学子爬上来为皇上分忧。”

康熙的眼睛霎时就亮了。

一看他这模样,林诗语就知道这事有门儿,忙接着说道:“方才臣妾已经交代了妹妹,叫她回去问问妹夫是否能够尝试劝动家族将一些古籍孤本拿出来抄录印刷……他们那样的家族底蕴之深厚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有些好东西拿出来怕是当朝大儒都得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