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第2/3页)

虽然后来贪墨的官兵已经被处置,事件也已经平息。

但朝中仍有官员对殷承玉的强硬手段不满,认为他为了一场疫病就浪费兵力耗空国库,还惹得天怒人怨,实在太过小题大做。

其中又以次辅邵添为首的官员意见最大,好几次殷承玉拟定的防疫之策,都因为邵添等人的反对而争论不断,以致迟迟未能施行。

殷承玉发了几场火,陈明厉害,但无济于事。

这些人并未见识过上一世大燕被疙瘩瘟肆虐后的惨况,今生山西疫情又控制得颇好,反而使得这些迂腐的官员认为疙瘩瘟与寻常疫病没什么不同,觉得他小题大做。

到六月下旬时,望京城内亦出现了疙瘩瘟。

一开始是酒楼的伙计发起了高热,之后酒楼里接连数人身上生了肉核。待去医馆诊治时,又传给了医馆的病人和大夫……

等消息报到殷承玉处时,京中已经死了十几人,就连五军都督府中亦有将士染疫身亡,而染疫未发者更是不知凡几。

殷承玉得知消息之后,立即命薛恕带四卫营精兵封锁了望京城,接着开始挨家挨户排查患病之人。

这一查,才知道竟然有朝廷命官也染了疙瘩瘟,但却因不愿去疠人所而瞒下不报,自在家中养病,以至于府中下人亦接连染病,已经死了好几个。

殷承玉听闻消息后震怒,停了大朝会,严令上下官员待在家中,同时自查。

同时下了令,将隐瞒不报的官员革职。只是革职的文书还未送到,那官员的府门前便挂起了白幡。

因为疙瘩瘟传开,京中丧葬铺子人满为患。城中白幡高挂,每日都有棺材自城门送出去。

而先前质疑殷承玉小题大做的朝臣们,在亲眼目睹了白幡高挂纸钱纷飞的惨状时,终于歇了声。

疙瘩瘟之烈性,过往任何疫病都无法比拟。

先前被百般阻挠的诸多政令,终于顺利施行下去。

只是囤积的药材早在山西和直隶各地爆出疫情时,就已经消耗的差不多。眼下望京疙瘩瘟传开,米粮药材反而告急,要从周边调。

殷承玉为以防万一,命薛恕传信给南地的卫西河,让他从南方采买药材,尽快走水路运回京中。

但南地的药材还未抵京,隆丰帝的口谕便先到了。

隆丰帝虽然人在南京府,但并未放松对望京的掌控。

京中情况传到南京后,又经高贤等人添油加醋,传入隆丰帝耳中。

隆丰帝听闻京中疙瘩瘟传开,大为恼怒,当即便让高贤赶回了望京,先是申斥太子防疫不力,接着便让掌印太监高贤留京辅佐太子。

名为辅佐,实为分权。几乎是在明摆着质疑殷承玉的能力。

殷承玉早知隆丰帝的秉性,并未有太大的情绪起伏。他如今一心只想先控制住望京城的疫病。

反倒是薛恕每每看见高贤从旁指手画脚,都面寒如冰。

若不是殷承玉私下警告他,紧要关头不可节外生枝,他多半要去寻一寻高贤的晦气。

但即便这样,他还是见不得殷承玉受这份委屈。

想到早早躲去了南京府的隆丰帝,他压下眼底的戾气,派心腹给紫垣真人送了密信。

信上内容极短,只有寥寥数句:还春丹可献于帝。

*

七月十二,在殷承玉强硬手段之下,望京城的疫病总算得到了控制。

城中虽然依旧白幡飘飞,但不再如同之前一般,每日都有棺材送出。

又一日,薛恕收到了卫西河送回的急信。

信上言所需药材已经走水路运往京师,与药材一道送来的,还有自南地网罗的十几个擅治疫的大夫。其中有一名籍贯福建的大夫,据说精通刺血之法,曾以此救过不少染疫的病人,或许能解此次的疙瘩瘟,

算算时间,信件在七月初二快马送出,运送药材的漕船同日起航。再有半月,应该就能抵京。

薛恕收起信件,等到天色擦黑时分,方才去向殷承玉回禀。

到了慈庆宫时,却发现弘仁殿里还有一人。

竟是殷慈光。

殷慈光不受宠,自然没有随隆丰帝前往南京。

他此次寻来,是因为这些时日一直翻阅医术古籍,在记载中找到了一种刺血之法,可治疫病。便来向殷承玉毛遂自荐。

他因自小体弱,久病成医,也算精通医理,就想去疠人所试一试这刺血法。

殷承玉原本有些犹豫,刺血法有用与否尚不可知,贸然让殷慈光去,实在过于冒险。

疠人所全是染病的病患,便是身体康健的大夫们进去尚要担负风险,何况一向体弱的殷慈光。

但他听了薛恕回禀之后,却又迟疑起来。

卫西河寻来的大夫里也有人懂刺血之法,说不定这刺血法当真能起效。

但船队自南方抵京,至少还要半月功夫。晚一日,疫情便严重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