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三章(第2/3页)

故而那一次,西戎等国,来得极为疯狂,动作中透着一股与天齐不死不休的意味在里面。

最终这场战争终止于天齐让出小半壁江山。

而也是那一年,西戎的大帅,以及天齐彼时最杰出的将领,在疆场上同归于尽。

许是那位将军与西戎大帅玉石俱焚的决心吓退了周边蠢蠢欲动之人,也或许是因为天齐让出的那小半壁江山,足够养活西境内的几个小国。

接下来的几年,天齐便迎来了一个难得的休战期。

彼时的战争情况到底如何,顾砚书无从得知。

但仅仅是从书房中,秦戮的手札上面所记录的天齐牺牲的将士,以及割让出去的领土,便足够让人觉得触目惊心了。

即便皇帝掩饰地很好,顾砚书却依旧从皇帝此时的眼神之中,看出一丝心有余悸。

对此,顾砚书觉得倒也不难理解。

毕竟当时,天齐的百年基业,差点就此毁于一旦,皇帝作为天齐的国君,很难不留下心理阴影。

恍然之间,顾砚书又想到了初见温清霄时,温清霄所给他看过的那本,记录着当今上位以来,所有重大举动的手札。

顾砚书的记忆力不错,即便时间已经过去了大半年,手札上面的内容,顾砚书也能记起七七八八。

到现在,顾砚书都还记得,其中有两个重要的时间节点。

其中一个是两三年前,皇帝的举动愈发频繁,野心逐渐有了显露的时候。

还有一个,便是十七年前。

在皇帝刚刚上位那几年,皇帝的各方面表现,甚至能够称得上是“咸鱼”,颇有一股得过且过的意味在里面。

然而在十七年前,皇帝却突然开始认真了起来,上朝的时间愈来愈早,下朝的时间愈来愈晚,休沐的日子,也愈来愈少。

当时顾砚书还与温清霄调笑了一句,“这感觉怎么像是咸鱼翻了个身?”

现如今,再结合一下这个时间节点,顾砚书似乎像是明白了什么:

想来这应该便是十七年前的那场战争,带给皇帝的影响以及变化吧。

“没错,朕上位以来,遇到的最大的危机,应该便是十七年前那一次了。”

就在顾砚书心中思索的时候,皇帝便出声赞同了顾砚书的说法。

这边顾砚书刚被皇帝的声音拉回思绪,便听到了皇帝的下一句话:

“前几日朕突然收到消息,西境今年……遭了蝗灾。”

“什么?”顾砚书猛地抬头看向皇帝。

“就在丰收前不久。”皇帝直接给了顾砚书一个肯定的眼神。

顾砚书是个聪明人,几乎不用皇帝明说,便能明白皇帝的意思:

十七年前,西境内的几个国家,因为旱灾颗粒无收,同年便对天齐发动了战争。

那一场战争,西境内的几个国家是抱着不死不休的决心来的。

今年,西境又发生了蝗灾。

皇帝虽然没有说明蝗灾的灾情到底如何,但一句“就在丰收前不久”便足够囊括所有。

相比今年西境内几个国家的情况,不会比十七年前好多少。

十七年前,西境可以因为无粮过冬,便起兵来天齐掠夺。

那今年呢?

恐怕也会如同十七年前一般吧?

“西境的探子前些日子传了消息出来,说是西戎等国,已经开始点兵了。”

就在顾砚书如此作想的时候,皇帝便给了顾砚书一个肯定的答案。

现如今西境内各国点兵,是为了什么,自然不言而喻。

顾砚书先是心下一紧,随后便很快发现了不对:

若是西戎此时要对天齐作什么,而皇帝早就已经得到了消息,此时最应该做的,难道不是将这个消息告诉自家小鹿,以求应对之策吗?

但为什么,今天皇帝却要将他单独叫来御书房?

就在顾砚书心中如此作想的时候,皇帝便说出了他的目的:

“天齐向来便不畏战争,以前如此,现在有了老三,更是如此。”

“但战争一旦启动,便劳民伤财,近几年,天齐的境况虽然有所好转,却也经不起太大的折腾。”

而后,皇帝又像是想到了什么,沉默了一瞬,又加上了一句:

“天齐今年气候不错,工部的人说,会是一个丰年。”

皇帝此言一出,顾砚书便明白了其中的含义。

丰年,十七年前,天齐也同样是一个丰年。

彼时皇帝以及天齐的百姓,都以为能够过一个好年。

但西戎等国家的动作,却打破了众人的幻想。

那一年,遭遇旱灾颗粒无收的西境各国过了一个难得的丰年,而明明在秋日里丰收不错的天齐,却只能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皇帝在此时提到“丰年”二字,显然是不想让天齐重复十七年前的历史。

思及此,顾砚书忍不住低声劝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