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自保(第2/4页)

他真的就说了来意:“大战之后,除了请功,也还有惩罚,这个你一定是知道的。”

“嗯。”

容逸续道:“纪宸除了请功,又坚持要换掉一些沿途的官员。请功的事以后议论,他列的名单略长了些,倒也不算太过份。战将的功过我们不在前线不好评判,且他们还有自辩的机会,没几天你也一定能知道得更详细。这个姑且不提。

他要换掉的官员未免有些多,除了几个确有疏失的,连六部督运粮草的人他也要换,并且很坚持。这劲头真是匪夷所思。

我还是想问纪宸,问兵事,当此之时是不是一定要换的?陛下高深莫测,太尉又守口如瓶,我们很是担心。不瞒你说,我们也隐约听到了,你将烈侯的一些遗物献给了陛下,我想,你一定能教我些什么。”

听容逸说了一长串,这一番话已经近乎涉及本次事件的核心了,而赵朗、李岳都没有插言,公孙佳便知道这三个家族,至少是容尚书、赵司徒、李侍中三人已经达成了某种共识,或者说是同盟。他们的家族或许还有其他的打算,但是这三个人与纪家已经有了嫌隙了。并且,他们也部分认可了自己,知道了自己给皇帝献上的东西。

这是个好兆头,公孙佳给了容逸一个反馈:“舅舅回来,我能知道的就多了一点。”

“是。”

“纪将军的天赋一如往昔,老天爷没有收回对他的这份眷顾。自家父过世之后,边将屡次调动,这可不是什么好事。为国家计,也需要稳定。这仗他能打下去,下次还得是他。他的性情也没有变。至于其他,我得知道更多的消息,才能给你一个更接近真相的判断。我表哥快回来了,我得跟他聊一聊或许能下断言。”

容逸想了一下,看看赵朗,赵朗代表的是他的祖父赵司徒,赵司徒是三家里的领头人物,接下来就算是比较重点了:“边事、军事本不是我等擅长,不敢狂言可以运策帷幄决胜千里。只想说这些后方的任免,若是为了国家,我们可以忍,若是纪氏以公谋私,我们是不会坐视他败坏纲纪的。内乱外乱都是乱,断没有剜肉补疮的道理!”

公孙佳道:“郎君坦诚,我也说实话,现在还不到下决断的时候。”

“怎么说?”李岳插话了,如果让纪宸如愿,他家亲近的人这次受损会比较大,公孙佳说现在还不到时候,他心态有点不稳了。

公孙佳问道:“长辈们见过司空了吗?他怎么说?”她猜,可能不是特别的顺利。

李岳眉峰一跳,就是纪炳辉黏黏糊糊的,连讲价钱都很勉强,才有了今天这么一出。纪氏与他们三家的交情直奔百年去了,如果可以,肯定是先跟纪家聊。

容逸又坦诚了:“没说可以也没说不可以。怎么?”

“我不敢妄言长辈,可是,他们这不是在心里已经有了疑虑了吗?上次我说再看看,那两个人,换了吗?换了谁?”

李岳维持住了自己的表情,道:“纪将军从军中抽调了几个人‘权知’。”

公孙佳“哦”了一声:“唔,为了战事,理由可以的。”

李岳道:“这个借口可以?”

公孙佳道:“不是说借口可以,而是说如果不换,出了事算谁的?”

都不是傻子,李岳沉默了。

公孙佳道:“眼下还在两可之间,我猜,司徒他们能断出大势走向,却恐怕连纪宸的战报也只看明白了一半吧?唔,一半,不能更多了。表面文字是清楚的,内里的细节,譬如换两个押粮官,他们看不明白。”

赵朗吃了一惊:“你怎么知道的?”

公孙佳笑笑:“就,看出来了呀。不是我不告诉你怎么看的,这就像司徒看不明白战报一样。”

原因很简单,天才和想法和普通人是不一样的。公孙昂说,从这儿穿插过去,稳赢,钟佑霖就屁都看不出来。不是赵司徒等人愚蠢,而是他们的天赋不在军事上面。以政治势态去分析,赵司徒等人能看清战争的走向,只要大方向对了,就是立于不败之地。但是具体怎么走,走的过程中会不会掉坑里摔断腿、路上会不会有自己的队友死掉、由哪个队友去死,他们就看不出来了,以己之短度人之长,度不出来。

而赵司徒等人恰恰是想在维护“国家大义”的前提下,把自己家“小利”也给维护一下。皇帝、朱勋难道看不出来吗?看得出来,但是他们要的也是这场仗先赢,所以司徒等人的“小利”不是这二位眼下考虑的,他们忙着自己的事不会主动去指点赵司徒他们。

公孙佳也不敢说自己就凭一点文字就完全看明白了。她也是空有点理论和天赋,完全没有经验的。所以公孙佳说,她得等自己相信的钟源回来,两人当面聊。钟源的文化素养有了,军事素养也有了,这样才能聊出点东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