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定胜糕(第3/3页)

好好的一个餐厅,咋就传出这么个名号?

听说城郊那家庙宇的意见挺大:

你一个餐馆,老老实实做饭不就完了吗?干什么抢我们生意!

廖初就很无奈,捏着眉心道:“已经在想办法了。”

他还真想出个办法来:

做定胜糕、如意糕。

其实家长们的心情很好理解,学习上帮不了孩子,只好从别的地方下功夫。

都说“尽人事听天命”,人事已尽,剩下的,可不就是求天命了?

在定胜糕的原产地,每到大考,也是供不应求。

得了,干脆自己也做吧。

兴许大家忙着买糕,就顾不上折腾别的了。

定胜糕的做法挺简单,原本只是米粉拌糖压实了,后面花样翻新,就多了各种馅儿。

如今最受欢迎,受众最广的有两种:实心原味和豆沙馅儿的。

原材料也很常见,就是糯米粉和粳米粉加点糖分、红曲粉混合了,上磨具蒸熟。

若是加豆沙馅儿的,只先蒸一半,中间拿出来塞豆沙,并盖好另一层米粉。

不加馅儿的,直接用模具按出来就完了。

因为手法和配比简单,这道点心就对食材的原品质要求很高,但凡有点儿不对,一口下去就现了原形。

还得细,吓煞人的细。

米粉要磨得细,糖分也要反复过筛。

若里面带了豆沙馅儿,那是万万不敢有豆皮的。

别说豆皮,甚至连粗一点儿的豆粒都不行。

得用粗网眼的纱布反复挤过了,细腻融滑,甘浆也似。

有硬块硬皮?

那可真是不成。

传统粉类糕点,讲究的就是一个“型整神散”。

一入口,一沾茶水,立时化开,好似一汪甘浆,顺着喉管顺顺畅畅地下去。

若有一点儿粗糙,那就结了块,进嘴成了渣滓,容易黏在嗓子里噎人,落了下乘啦。

出锅之后,粉扑扑的糕点玲珑可爱,羞羞答答的。

可正面印出来的“定胜”二字却十分显眼,好似信心都藏不住,挣出来了似的。

颜色,名字,意头,怎么看怎么跟考试契合,所以这些年每到考试前都会卖得特别火。

至于如意卷,单看单体造型其实有些像北方小吃驴打滚,都是黏黏的面皮儿里裹着层层分明的豆沙。

只不过如意卷是糯米皮做的两个一排,驴打滚则是单个黄米面,外头又裹了黄豆粉,取“打滚儿”的意思。

在吃这方面,国人总是爱花心思的,简简单单一个名字就透出俏皮。

做好的如意卷层层分明,白米皮外沾着均匀的芝麻粒,两个一组相连,很有点传统纹样中“如意连纹”的意思。

跟定胜糕不同,这个属于湿糕点。

皮儿柔软又有韧劲儿,廖初在里面挤了薄荷汁儿,入口凉丝丝的,很能安抚考生和家长们日益烦躁的心。

里面的豆沙极细,极滑,蘸了唾液,便都顺着米皮儿化了。

幽幽的薄荷香不太明显,大家闺秀似的藏在夏日小扇后头,也不露脸儿,只偶尔心思一转,那凉丝丝冷幽幽的香气,才百转千回地绕了出来。

吉祥,如意,还等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