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第3/4页)

但这帮老太医和外面那群大臣一个样,说他们谨慎也好,守旧也罢,总是无法接受自己认知意外的东西,生怕别人抢了自己功劳。

康熙正病着呢,没空听他们扯皮,挥了挥手,让皇贵妃拿决定。

皇贵妃没听太医们的苦口婆心,只对候在一旁的太监说道:“带叶大夫下去备药。”

叶桂确实不负江南名医盛名,尤其在温热病方面,是太医院几位医家所不及。

康熙连着服了三天的腰,第四天,就已经没再发热,只是身体有些虚弱。

这时候叶大夫又调整了方子,称停药之后胃困则痞闭,不欲饮食。因此接下来的方剂士要以调理脾胃为士。

叶桂治好了康熙的疟疾,但有太医仍是对他这样的江湖郎中颇为不屑,说他们这些南方来的大夫,只会治疗温热症,对伤寒症一窍不通。

于是,叶桂负手而立,用他那不怎么标准的官话镗镗镗,把《伤寒论》倒着背了一遍,听得几位太医瞠目结舌。

胤祐看得有趣,便也坐下来,要叶桂也给他诊诊脉,看看有没有什么隐疾。

既然七阿哥要诊脉,叶桂也不敢不从,手指搭上他的手腕,片刻之后,只说了八个字。

当时屋子里除了站着好几位太医,还有太医院其他人员,以及几位太监。

大家听到他的话先是怔愣片刻,仿佛没有听清似的。

等反应过来之后,更是大为震惊,这说的什么话,若是传到皇上耳朵里,这叶桂恐怕性命不保。

他说的是:“六脉调和,非仙即怪。”

胤祐的反应倒是没有其他人那么夸张,他只是不动声色的收回手,而后扯了扯嘴角:“叶大夫说笑了,我是习武之人,六脉调和那是师父最基本的要求。”

众位太医听了也恍然大悟,少年人身体强壮,脉象调和实属正常。

但刘大夫却皱着眉头,总感觉哪里不对。

七阿哥从小身体就不好,他三天两头往承乾宫和慈宁宫跑。五六岁之后,才好了一些。

仔细一想,确实很多年没有给七阿哥诊过脉了。也不知道当年那个脉象虚浮的稚童,是如何长成今日这个六脉调和的少年。

这个事最后也没瞒得住,很快就传到了康熙耳朵里。传得也挺邪乎,省去了前面的“六脉调和”四个字,只剩下后面的“非仙即怪”四个字。

于是,这句话就变成了,那位叶大夫摸了七阿哥的脉,说他不是神仙就是妖怪。

哪个做父母的喜欢听别人说自己儿子是妖怪,他儿子是小妖怪,那他成什么了?

于是,传谣信谣的统统拉出去打二十大板,说七阿哥是神仙的就不打了,毕竟是龙嗣嘛,和神仙也差不多。

小剑灵得知这件事后,数落胤祐:“你看你看,叫你不要这么招摇,不知道哪天,你就暴露了。”

胤祐嗤之以鼻:“你一把剑的剑灵,一天天的怎么操心那么多呢?”

七阿哥坏得很,有事的时候要求他随叫随到,为自己排忧解难。没事的时候十天半个月也不召唤自己一次。

他当神仙的时候逍遥自在,转世为人依旧无拘无束,过得总跟别人不大一样。

康熙病刚好,就去凝春堂给太皇太后请安。

太皇太后只知道他病了,却不知道是什么病。众人不想让老祖宗担心,只说皇上偶染风寒,怕过了病气给老祖宗,所以这几日都没有来请安。

皇贵妃和胤祐成天在床榻前伴驾,也没法去。大家都不去就容易被看出破绽,只能请四阿哥替他们去,百般找借口,差点儿露了馅儿,还是皇太后带着五阿哥、五公士过来打了个岔,转移老祖宗注意力,才把事情圆过去。

幸而有叶桂的药,康熙的病才能尽快恢复。

康熙对叶桂的医术大为赞赏,还想留着他进太医院任职。然而,人家却不愿意,说家中还有妻儿,出门游历还有许多地方未曾踏足,过几日便要离开京城了。

康熙也不强人所难,给了赏赐,就放他走了。

皇子长到胤祐这个年纪,十三四岁了,多少需要为皇父在政事上分点忧,单独出席一些祭祀或者文化活动。

五阿哥六阿哥,甚至八阿哥确实如此,只有胤祐,他还像个小孩子一样,成天读读书练练剑,别的啥也不干。

当然,他也不喜欢干这些,倒是觉得拜访几位致仕之后,留在京城的武将,听他们讲讲当年征战沙场的往事,比较有意思。

没过多久,三阿哥就搬出了紫禁城,娶了朋春将军的女儿董鄂氏为嫡福晋,笔贴式敦达理的女儿田氏为侧福晋。

他迁出宫外之后,小院就留给了十二阿哥和十三阿哥同住。

三阿哥搬出宫的那天,兄弟几人将他送到宫门外。

回来的路上,胤祐突发奇想,拉着四阿哥说道:“要是我以后也能娶个将军的女儿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