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第4/7页)

皇帝穆桢只觉身上一阵控制不住的潮热,她今年五十岁整,经血断断续续要停了。她从十五岁入宫,一路波折最终登顶为帝,控制情绪的能力一向是极佳的。近来因为身体上的变化,她却时常心中冒出邪火来,医官说这都是正常的,除了吃些汤药,却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静静等这二三年的时间过去,自然就好了。

李思清眼神示意一旁的侍女,要她取汤药来,上前轻声道:“陛下今日还没用药……”又往案旁熏了一枚柏子香,以其清新木香,压一压皇帝泛上来的躁意。

皇帝穆桢接了那漆黑一碗汤药,眉头都不皱一下,一口饮尽,搁下空碗,苦到干呕,却不曾用蜜饯等甜物,只又饮了半盏清水,苦过之后便觉回甘。

她稳定住了情绪,身上那一阵的潮热也

褪去了,不提前事,复又坐下来批厚厚的奏折。

李思清在旁看着,秀美轻蹙,既为皇帝正在经历的身体上的痛苦担忧,也为远在扬州城的公主殿下担忧。

此后,关于扬州城中的消息,几乎每隔三个时辰,便有新的信件送到,来自鄂州与南徐州都督的,来自黑刀卫齐云的,来自穆明珠的,来自沿途州郡官员的……

到第二日,扬州城之乱的情形,在皇帝看来就很明晰了。

穆明珠本是领了皇命往扬州城去修缮大明寺,谁知道入城之后见水灾肆虐后民不聊生,便想法子解了扬州粮荒,谁知道却与本地豪族焦家结了仇。穆明珠查出焦家事涉谋逆之后,救出了废太子清客赵洋,与焦家在盘云山一场大战。

各处得来的消息互相印证,皇帝穆桢现在已经清楚,前夜焦家吃了败仗,领余兵近两万人退入焦家坞堡、负隅顽抗。而穆明珠手中也不只有一万多青壮,而是已经发展到了四五万人,屯兵城中,正在百姓中传播关于焦家谋逆的说法。鄂州与南徐州两处的都督,按照各州互保之法,连夜带兵围了扬州城,现在扬州东南西北四个城门外,各有一万府兵驻守,只等皇帝一声令下。

而原本想要一同救出的谢钧谢先生,事发时并不在扬州城中,而是在城外的庄子里。

如果说这些还只是不断增加的消息,由此做出的判断也只是基于猜测。

那么第三日从扬州城内传来的回信,却的确叫人不安起来。

穆明珠拒绝出城回建业。

她再度给皇帝写了亲笔信,说鄂州与南徐州的兵马来的太快,若是等到她与焦家动兵之后,两处才得到消息,根本不可能在当夜就赶到。她怀疑鄂州与南徐州兵马中,也有与焦家勾结之人。一旦她离开扬州城,城外的鄂州、南徐州兵马与焦家沆瀣一气,必然要帮助焦家掩盖罪证、帮助焦道成逃走。责任在身,她不得不辜负母皇爱女之心,不能出城归来,而是要留在城中,与焦家决一死战云云。

皇帝穆桢看过的奏章,比穆明珠吃过的盐还多,最清楚看一个大臣的动向,不能看他奏章上写了什么,而要看他做了什么

不管穆明珠这封信是如何言辞恳切,但她拥兵自重、留在扬州城不肯归来的行为,却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正所谓祸不单行,就在皇帝穆桢捏着穆明珠这封信忍怒之时,从北边又传来了急报——北府军老将军皇甫高于日前病故,而对面的鲜卑异族得知消息,又蠢蠢欲动,已经有一小股骑兵过了雍州,试探着南下而来。

北府军老将军皇甫高,乃是当初鼎立支持皇帝穆桢的老朋友。他的病也有一段时日了,皇帝穆桢也为他的辞世做好了准备,只是不曾想过会是在这个节骨眼上。

又或者说,皇帝穆桢不曾料到扬州城会冒出这等事端来。

“皇甫老将军为国尽忠了一辈子。”皇帝穆桢沉声道:“命他儿子北上,扶棺归来;命齐坚暂代将军之职,警惕探查鲜卑人的动向,拦截南下的骑兵。”

齐坚,正是齐云的叔父,数年前被派往北府军中。

皇帝穆桢安排完皇甫高之事,低头看着手中穆明珠那封信,又抬头,目光从在座议事的诸人面上一一扫过,见右相萧负雪似乎有话要说,便一抬手示意他安静,继续道:“扬州城内的事情,不管是非对错,都要从速解决了。你们也看到北边的情形了,如今大周之内,乱不得。”

“不是朕不救公主。朕给过她机会了。”皇帝穆桢沉声道:“而且朕还会再给她一次机会。只要这次御令送到之时,她依言行事,那么这次擅动兵马一事,朕可以不追究。”毕竟要警惕鲜卑人的动向,稳定压倒一切,度过皇甫老将军刚刚过世的这段时间,“但如果她得知御令之后,两个时辰之内还是不肯交出兵权、离开扬州城,那么,便命鄂州与南徐州两处的兵马,将她与乱党一例惩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