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第2/3页)

如果大梁这么做了,受益的是徐州和安南双方的势力。如此一来,只会延长内战的时间。

故而,姚春暖一直有意地限制伊春精品加碘盐在整个大梁境内以及境外的份额。

不止是交易给徐州的食盐量进行了限制,就是与西荣的交易量也只是对方要求的三分之二而已。另外三分之一的缺口,姚春暖有意让他们去找大梁购买。大梁只要在食盐这一块一直有过半以上的盈利,肯定狠不下心去砸饭碗的。

姚春暖如此精密算计,是因为他们伊春也需要食盐这一块的盈利。没办法,伊春一直在发展,势力一直在扩大,基础设施的逐步投入,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和资源。食盐能带给伊春很大的利益。

一如汝阴王和司马贤所料,伊春驳斥朝廷的檄文传遍天下之后,老百姓们感动坏了,有眼窝子浅的,眼泪哗拉拉地流,像是一直以来的委屈,终于被人察觉了。

这些人擦干眼泪之后,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去伊春,必须去伊春,去了那里,他们这些普通老百姓就能得到庇佑!听说那里有公学,很多普通老百姓的孩子都能进去学习。所以就算为了下一代能有选择的权力,他们都必须去!

他们这辈子苦是一定的了,但是孩子不一样,现在有这么一个机会在眼前。孩子将来有可能过上不一样的生活,不用像他们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所以,去伊春吧。

黔南

王朗看着手中的调令,心里挺不是滋味的。没想到,太子会将他调回去对抗刑长风姚春暖等人。同时,王朗不得不承认,现在的情况和前一世真的很不同了。而且目前的情况对朝廷很不利,这些造反势力,他短时间内看不到解决的希望。

太子调他北上,是看得起他。但是说实话,关于如何对付刑长风姚春暖等人,他没有太多头绪。这一切的一切,和前世都大不相同了。

而他手中,并没有什么制敌的撒手锏。至于魏秋瑜死前提及的石油,他也派了不少人前去北方查探,但至今都没好消息传来。而且他派出去的人,有失踪的,有死了的,反馈回来的消息是越来越少了。这混乱的世道,死人或者失踪太常见了,他也并不在意。

这次北上,他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继攻占绥化之后,在高山族的帮助下,嘉川主官也降了。自此,嘉川也并入了伊春的版图。不降没办法,绥化被伊春所占,嘉川就被伊春切断了与大梁的联系,孤立在大梁之外,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

到了此时,整个幽州就只剩下侯城了。

大将军整顿兵马,准备一鼓作气拿下侯城。对于侯城,他们势在必得。

侯城就是后世的沈阳一带,姚春暖最为看重的是丹东到辽宁以及沈阳到辽宁这两条海岸线。

先前,考虑到将来的贸易需求,姚春暖先前拔了一笔大额的款项给韩潮生,让他买船,发展河运。

到了后来,他们伊春甚至成立了一个新的船只制造厂,用于生产大小船只。专业的工匠是从全国各地招揽而来的。

起事之后,姚春暖相信,他们迟早都会占领幽州的。他们占据了幽州这么好的地理位置,不将河流海运等发展起来都对不起他们占领的这个地方。

但大梁禁海,相关的专业工匠并不多。他们拼命的搜罗和招揽,招收到的工匠也并不多。因为工匠的缺乏,进展一直不算快。但利益于伊春城主府,应该说是姚春暖地极力支持和拔款,工匠们刻苦钻研,船厂还是有些进展的。

侯城的主官苗承楠能感觉到刑长风等人统一幽州的决心,他们也知道侯城守不住的,侯城的东南两面都有长长的海岸线,北边则是与被刑长风占领会宁所接壤。现在撤出,然后往西而去,还能回归大梁的怀抱。要是死守,就真的得殉城了。他们也不敢降,他们是京官外任,他们的家人族人都在京中呢。他们要是降了,亲人和族人就等着遭殃吧。尽管很不甘心,但还是下令辙出侯城。

苗承楠甚至不愿将完整的侯城拱手相让,撤离前他一顿忽悠,想让侯城的老百姓跟着他们一起走。

苗承楠算是看出来了,伊春刑长风那帮人看重老百姓,他们夹裹老百姓一起走,搞不好还能更安全一点。而且老百姓一辙,他还能命人将侯城烧毁,留一座破城给伊春,给他们添点堵。

但侯城的老百姓不傻,他们也知道伊春的老百姓过得好,本就暗暗期待着侯城哪一天就归附伊春了,哪里愿意跟着苗承楠他们走?况且苗承楠又不是多爱民如子的官员。

老百姓们大多都不愿意走,这让苗承楠脸面无光,甚至怒火中烧,甚至有一瞬间想和甘化城一样,来个屠城!

就在这时,大将军率伊春军团到了,虎视眈眈地看着以他为首的侯城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