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穿到《民国梨园》 3 正月十四,海……(第2/3页)

旅馆到了。

楚云声循着原身的记忆,踏着雪进门上楼,刘二跟在后头,停在了楼梯口,没进门。

这座旅馆也是老式的临街小楼,后头隔半条街,就是大栅栏,从窗口望出去便能瞧见一片灯火辉煌的热闹。丝绸商店挂着牌匾,大药堂挑起了幡,还有些茶庄戏园喜庆地聚着人,飘着曲儿,唱瑞雪兆丰年。

原身在这儿住着,一个大套间,自然是不便宜。楚云声在房间内翻找一番,只找出凄凄惨惨的两块大洋,并着零星几块铜元。

他算了算,还不够还上欠下的房费一个零头的。

于是楚云声拉开门,朝门外的刘二道:“刘兄弟,可能帮我补上住店费用?”

刘二警惕审视的目光一滞,虚虚扶向后腰的手也是一顿,像是不太相信一样,沉沉道:“楚少爷身上没有钱?”

楚云声:“花完了。”

刘二看着他坦然从容半点不害臊的模样,心里又错愕又鄙夷这奢靡的大少爷,但面上却没露出什么,而是迟疑片刻,想着郁先生的态度,道:“楚少爷快些收拾,离开时我寻老板为您补上。”

楚云声点点头,深感郁镜之实在是有钱,就连身边一个下属都比自己富有。

两人正说着,狭长的过道内突然传来一声门响。

楚云声斜对面的房门开了,走出来一名抱着书、戴着圆框眼镜、身着长袍的年轻人。

这年轻人一眼看见楚云声,便是目露惊喜:“同孤兄,方才我找你还不在呢,这是从何处回来了?正巧,你借我的几本书我都读完了,应当还你。”

同孤,是楚云声的字,取自杜甫的“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意指自身,又喻指心念。

楚云声记得自己是生在现代社会的,没有取字,但陡然听见这声同孤,却有种奇异的熟悉感,好似这正是自己的字,用了许久,被许多人唤过。

“露斋,你还未歇?”

楚云声应了声。

原身的记忆中有这个人。

此人名叫张篷,字露斋,正是那个以海城老乡身份成为原身熟人,引导他去郁镜之舞会的人。

按照原身记忆中对此人性格的印象,现在见到他参加完舞会回到旅馆,必会问些舞会上的事,同他吹捧一番。

但眼下,这张篷却像是另有顾忌,没有主动挑起那番话茬儿。

而这个突然出现的陌生面孔,也让旁边的刘二戒备了起来,不断在用隐晦的视线打量他们两个。

楚云声对这两人的反应恍若不知,仍与张篷寒暄着。

“时间还早,同孤兄又不是不知道我,惯爱挑灯夜读。”张篷走过来,以询问之意看向刘二,“这位是……”

“一位朋友的人。”楚云声道。

张篷见楚云声没有让他进门小坐的意思,便将手里的书并着几份报纸递过去:“既然同孤兄还有事,那我也就不打扰了,这些书报同孤兄看看,可有缺损。”

说着,他又瞥了眼门内,一怔,诧异道:“同孤兄这是在收拾行李……可是要回海城了?还是,另有去处?”

楚云声接过书,道:“去朋友家叨扰几日罢了。”

张篷推了推眼镜,朝一旁的刘二笑了笑,点点头,又和楚云声寒暄了几句,方转身回了自己房间。

刘二看着楚云声手里的书报,微微蹙眉,却没对此多说什么,只催促楚云声快些继续收拾。

楚云声回到房间内,掩上房门,将屋内自己带来的东西都整理出来,收进一个手提箱内,又借着箱子的遮掩,迅速翻了遍张篷还回来的那些书报。

果不其然,其中一本书内,多出了一枚柳木书签。

光线昏暗中,楚云声用眼角的余光留意了下门缝处刘二的位置,同时以指腹细细抚过书签的四边。

边缘处有一线凸起,楚云声略用巧劲,从中拽出一片细薄的木片,正反两面皆以钢笔写着蝇头小字——

“正月十四,海城火车站。”

“君已上船。”

与此同时,隔了几条街的金公馆。

郁镜之站在一面宽大的镜子前,换上了一身端正的洋装并长靴,衬得整个人越发贵雅,又透出一股骄矜冷厉之气。

他身后半步,心腹路允低声汇报着:“除了西边儿几家的小姐被接了回去,其余再没有人离开。这是先生您在北平第一次正式亮面,可没人敢不给这个面子。”

郁镜之笑了下:“我可没这么大面子。订去东北的票,今晚的事了了,我亲自去一趟。城郊也都备好,拿了货就走,动作干净点,你家先生可不想又被人踩着小辫子讹钱。”

路允迟疑道:“先生,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东北乱成那般,您何必冒这个险……”

郁镜之抬眼,从镜子里看向他。

路允面色一僵,无奈噤了声。

郁镜之收回视线,一边整理着袖口,一边朝门外走,长靴踏出两步,一停,又偏头瞥了眼那面少见的大镜子,旋即像是想起什么一样,挑眉道:“这镜子搬去我卧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