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凭什么(第2/2页)

“政治是人类社会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你对政治感兴趣,就好比我对科研感兴趣,兴趣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说自己认为有道理的话,不需要为此感到抱歉。”

停下来思索了一下,乔安最后补充道:“我支持你从事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但是有个前提,你的思想和你的行为必须逻辑一致,己所不欲,不能强加于人,简单来说,就是不能搞……”

“不能搞双重标准!”瑞贝卡抢着回答。

乔安点了下头。

无论为人处世,还是做学问,搞科研,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不搞双标”不狡辩,这是他的底线。

基于这条底线,乔安与人交往时最看重的品质就是“真诚”。

政见不同不要紧,但是你得言行合一,绝不能嘴上说的是一套,实际做的却是另一套。

明面上好话说尽,背地里却坏事做绝——乔安平生最不齿的就是这种“伪君子”行径!

瑞贝卡长舒一口气,这一整天笼罩阴霾的脸上终于绽放笑颜。

“谢谢你的谅解,乔安,现在我心里轻松多了。”

……

史料:茶党(《美国独立战争简史》【英】斯蒂芬·康威)

虽然《茶叶法案》降低了殖民地的茶叶价格,而且没有征收新的税种,但这给了那些对汤森德关税一直忧心忡忡的人一个将同胞们鼓动起来进行新的抵抗运动的机会。

……

原因在于,就像之前的《印花税法案》一样,《茶叶法案》制造了一大批强有力的失意者:那些原来做茶叶贸易但未被选作指定代理商的商人,以及那些从倒卖走私的荷兰茶叶中赚取了巨额利润但现在在廉价英国茶叶的冲击下已经没有商业竞争优势的商人。

原因更在于,茶叶(产自中国的武夷茶)这种产品很容易被与亚洲专制统治、奢靡和人们认为它可能带来的所有的恶联系在一起,这些恶包括:寄生、自私、软弱和缺乏保卫自己所在社区的担当。

《茶叶法案》的敌人将它描绘为一项旨在奴役美国的“恶魔的计划”,并鼓动殖民地人民相信,抵制廉价茶叶的诱惑以便坚守他们的道德和维护他们国家的自由,是他们的职责所在。

反对茶叶登陆的运动非常广泛,但那个最受到纪念的事件,是1773年12月在波士顿发生的。

大量的茶叶被波士顿人倒入了海中,这些人把自己打扮成印第安战士。他们之所以这么装扮,或许是为了强调殖民地人民拥有那种“高贵的野蛮人”所具有的白璧无瑕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