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第2/4页)

李副部长脸上有些无光,强笑着说:“这都是平安庄社员觉悟高,我可不认为县城的人,能拿出自己的全部家当集资。”

这话夏菊花可不敢认,要不她就把整个平德县城的人得罪光了:“李部长说得太严重了。这条路也不光是平安庄社员集资的成果,同样离不开部队首长替我们协调来的沥青。光是这一项,就给我们节约了很大一部分资金,才能在修通到县城公路的同时,修通各生产队之间的村路。”

张记者忙说:“夏大队长你才是言重了呢。部队首长对平安庄支持部队的举动,一直都十分感激。你们支援部队的酸辣粉和方便面,每袋比对外出售少赚两毛多钱,一年下来,就比那些沥青多多了。”

虽然这是事实,其实不必现在提起。夏菊花有些埋怨的看了张记者一眼,觉得他这是给自己添乱。张记者却闷头笑了:凭啥好同志就不能宣传,得默默奉献?这样的同志多宣传一下,才能带动其他同志跟着学习、一起进步嘛。

很快,大家就走到了平安庄生产队,发现这里的街道比所过的三个生产队更加整洁,路边的水沟都已经挖好了。虽然沟边堆着些土,可不时有社员推着小车把土运走。

前头小车刚把土推走,后脚就会从院子里走出一个上了年纪的老头,或老太太,拿扫把把路面上的泥点扫干净,一点也看不出堆过土的痕迹。

李副部长也不得不感叹一声:“平安庄的社员同志们,都很爱护自己的村子呀。”

对于这一点夏菊花是认同的:“村子是大家一起住着,平时看到脏了,你扫一把我铲一下,其实不费啥劲。可要是平时都装看不见,人人不动弹,积到一起想打扫的时候,就费事多了。”

理儿是这么个理,可能做到的人或是村子,却少之又少。部长与记者们看向夏菊花的眼神再次起了变化,他们心里都有一个念头,那就是这样的道理,一定是夏菊花灌输给社员们的。

思想间,代副部长咦了一声:“夏大队长,我咋看着你们村东头和村西头的房子,差别有点大呀?”

不大才怪呢。夏菊花淡定的给领导们解惑:“我们这两年划的宅基地,都集中在村西头,村东头都是老房子。”

原来是这样。代副部长轻轻点了点头,边向村西走,边比较着东西两边房子的差距,这一比更把他比得心惊:“你们近两年的新房可没少盖。”还都是砖瓦房。

夏菊花的心里再次浮起压制不住的自豪感:“是。跟那四个生产队相比,平安庄生产队有编织厂的收入,社员的分红更多一些。大家手头宽裕了,就想住得好点儿。我想着既然大家都想盖新房,不如尽量盖得统一点儿,整齐点,设施全一点。”

好嘛,在大部分农村还为盖一座土坯院子犯愁的年代,敢想出这么三点来,夏大队长果然不是一般人。别的不说,农民往往把起一座新房子,做为自己毕生的追求,有些人家甚至几代才起一座新院子,自然有自己的想法与规划。

可平安庄西头耸立的一座座规制相当的砖房,告诉部长与记者同志们,夏菊花说的那三点,平安庄的社员们都不折不扣的执行了,这是多么强大的组织能力与号召力!

“夏大队长,哪座是你的院子,我们也去认认门,正好代副部长应该走累了,咱们到你家坐一会儿。”张记者提议道,他想把夏菊花生活的院子也拍摄进镜头,全方位向人们展现夏菊花的点点滴滴。

不料夏菊花回头看了一下说:“要去我家呀,咱们已经走过了。”现在他们已经快到村西了,离夏菊花家有几十米的距离。

谢记者忍不住问:“夏大队长你家咋没盖砖瓦房,是因为钱都集资修路了吗?”如果是这样可就太好了,又是一个夏菊花同志公而忘私的好素材。

可惜夏菊花同志实在没有配合记者的经验,张嘴就是大实话:“不是钱不够。你们知道我两个儿子都进城了,家里只有我一个人,住啥房子也就是睡一觉的事儿。等啥时候我不用管大队的事儿了,再盖房子也不迟。”

谢记者与林记者都遗憾的摇了摇头,只有张记者追问:“夏大队长,你就不怕自己一直不盖新房,被人误会为沽名钓誉吗?”

“啥?”夏菊花没听说过这个词,不知道是啥意思。听张记者给她解释后哈哈笑了:“我就是一个大队长,又不是国家干部,要好名声干啥?社员们相信我,我就继续干这个大队长,要是不相信我,我不干不就中了。”真的从现在就不干大队长,正合她的心意。

所有人听了又是一愣,他们都听出夏菊花是发自内心说出这番话的。

“你想不干大队长,我们这些孤老咋办?”一个苍老的声音突然插进来,只见一个老太太有些生气的看着夏菊花,手里还拿着纳了一半的鞋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