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第3/6页)

“知道了,让人继续盯着。”许殊说着将纸条丢进了香炉里。

小兰见许殊似乎不打算管的样子,很是苦恼:“夫人,要不要咱们去贾府打个招呼?”

许殊放下算盘,笑看着她:“小兰,我知道你跟晶晶一起长大,情同姐妹,很关心她,但这是她自己的选择!”

“可……那贾公子就不是个好人,坏了姑娘的名声怎么办?”小兰还是忍不住担忧。

许殊理解,封建社会嘛,将妇女的名节、贞洁看得无比大,丈夫英年早逝,女人年纪轻轻守一辈子的寡官府还会给发贞节牌坊,是极为光荣的事,有的地方甚至有为了拿贞洁牌坊悄悄杀死寡妇的。

既然这么光荣,男人死了老婆怎么不为妻子守着呢?也给男人发一座贞洁牌坊嘛!

反正许殊是看不上这些陋习的,她不甚在意地说:“坏了便坏了,还有齐家养她,怕甚!”

小兰瞠目结舌,怎么也没想到夫人会这么说。

许殊却低下了头,看着码头的账目出神,顿了一会儿,她交代:“请齐管家来一趟,我有点事要跟他商量。”

小兰只的退了出去。

不一会儿齐管家便到了。他是个四十岁左右的中年人,他家世代都是齐府的管家,对齐家忠心耿耿。

许殊笑着说:“齐管家,请坐。今日将你叫来,是有一事要跟你商量!”

齐管家忙点头:“夫人,你吩咐。”

许殊扣上了账本,说出了自己的打算:“我刚才看过了,自从大运河全线疏通后,我们齐家依靠码头积攒了不少家底。可人这辈子,只有一张嘴,一双脚,吃穿用度总归只有那么多。如今到了小的这一辈,主家仅有晶晶一人,消耗更少。所以我想,咱们何不拿一部分钱出来做些善事,就当给咱们齐府祈福了,祈愿菩萨保佑,咱们齐府下一辈能人丁兴旺,子孙成器!”

做善事是不少富户的常规操作,往日遇到灾荒年,齐府也会联合其他大户一起在城外施粥行善。

不过今年风调雨顺,没有灾民。齐管家只能想到别处:“夫人的意思是建桥修路吗?”

这也是乡绅富户做善事的一种方式,方便乡里,惠及宗族,还能有个好口碑。

许殊摇头,建桥修路有什么用,就修那么一段,方便是方便一点,但于宗族命运、家国命运都没任何的改变,要干就干更有用的嘛。

“我的意思是建学堂,资助书院!”许殊说出了自己的目的。

齐管家诧异地看着她:“夫人怎么想起弄这个?”

这个方式太新鲜了,便是看好某一位学子,也顶多是单独资助对方,提前下注,没听说哪家直接建学堂的。

许殊理顺了思路,慢悠悠地解释道:“看了那陆明泽的经历后,我便生出了这种想法。穷苦人家,求学太难了,咱们能帮一把是一把,就当结个善缘。”

陆明泽这样的才是贫困学子的正确打开方式嘛。人穷志不穷,放得下身段,不打肿脸充胖子,对同窗也有友爱之心。

齐管家对陆明泽的印象也很好:“夫人所言甚是。不过夫人何不单独资助陆公子?”

许殊笑道:“单独资助,稍有不慎会伤了人的自尊,而且也容易给人携恩以报的印象。不若直接资助书院,给夫子们束脩,如此一来能惠及更多的人,也能结更多的善缘。”

万一以后这里面哪个学子高中了呢?科举考试有一定的运气成分在内,既是投资,当然要广撒网了,反正一个是放一群也是放,只有里面中一个两个,齐家就不亏。

而且还能因此赢得城里读书人的感恩和拥护。可别小瞧这些读书人,古代读书人地位极高,师生同窗同乡各种关系又将他们联系在一起,赢得了他们的好感,日后若齐家真遇到什么坎儿,这些人联名上书,对齐家来说也不啻为一份希望。

这样一举多得的好事,干嘛不做。

“夫人考虑得甚为周全。”齐管家佩服地说,“书院还好,咱们直接跟院长联系便成,可是学堂就比较麻烦了,大户人家有自己开设小学堂的,还有一些屡次不中的秀才老爷自己开学堂,整个玉州城加起来应有好几十家学堂。而且大户人家的学堂也不缺银子。”

这个数字听起来很多,可现在的学堂属于私塾,人并不多,一个学堂顶多也就有十几个学生罢了,几十个的都很少。这么算下来,全城也不过几百上千读书的年轻人和孩子,而整个玉州城及其管辖的乡下,加起来可是有好几十万人。

可见这个时代的读书识字率有多低。没文化,没知识是愚昧无知和思想落后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许殊觉得更有必要开设学堂了。

她说:“这个简单,咱们跟其他的学堂并不冲突,他们办他们的,咱们办咱们的,彼此都不影响到对方。你找一块空地,最好在城门内外不远处,地方找好后,我去看看,回头我画个图给你,照图上建便是。以后齐氏族人,无论男女,只要到了启蒙年龄,都可到学堂念书识字。同时,学堂也对外开放,全城及乡下孩子,愿意送孩子过来念书的,咱们都分文不取,但学习用具和生活自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