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三年(第3/5页)

他在疼痛中清醒了过来。

眼前什么都没有,没有素白衣衫,没有绣墩,也没有女子。

只有一条覆眼的白纱,被他时时刻刻系在手腕上。

白纱松散开来,两根系带在他腕间晃动。

他眼眶滚烫到无以复加,将白纱取下,学着她平日里的样子,覆在了自己眼上。

白纱覆眼的一瞬,被泪水浸湿开来。

男人喉头哽咽,在高烧之中,嗓音发哑地反复呼唤着。

“阿姝,你在哪……告诉我,好不好……求你,不要再惩罚我……”

可惜空荡昏暗的房中,无人回应。

*

战事连绵,战火四起,但在避世的山间,仍旧存留一丝安详。

山间,初雪过后,天朗气清。

万里晴空只有两三游云,优哉游哉地飘荡。

人人穿了大厚衣棉衣出门干农活。

有马车从远处的山路上驶进村庄,村人见了那高挺轩昂的马车,无不纷纷让路。

马车停在了村口,很快从上面下来两个女子。

其中一个丫鬟打扮,扶着另外一个女子下了车。

丫鬟提醒那女子小心。

“刚下过雪,地上实话,您可小心。”

那女子说无妨,身轻如燕地跳下了车。

她私下看了看这村庄景色,叹了一句“心旷神怡”。

村人见两人衣着鲜亮,尤其见那丫鬟扶着的女子容貌不凡,不由地低呼一声。

“呀,村里来女神仙了!”

女子听了,不由地笑了起来,连道不敢当。

“我就是一闲人罢了,在隔壁山头开了一家书院,各位老乡若是不嫌弃,可把孩子送我书院,一个铜板都不用,便可读书进学!”

众人皆惊。

丫鬟替那女子道,“我们书院唤作野鹤书院,这是我们书院的温山长。”

众人还以为她姓温,但并不是,她姓宴名温。

宴温确实在隔壁山上建了书院,不光收留村中小儿读书,而且还收留些孤寡老人或者妇人。

这村子里就是听说野鹤书院做这般好事,于是替村里一个李婆婆,给宴温递了消息。

那李婆婆并不需要她收留,但前些日在河边洗衣裳的时候,捡到了一个女子。

这女子在河中不知飘了多久,人没死,还活着。

李婆婆把人背了回来,养了几天心道能活过来就好了,可这女子伤得极重,赤脚大夫来看了一回,道没个十天半月醒不过来。

但李婆婆家粮食药材有限,养不了她这么久,又不能随便把人丢了,听说野鹤书院积德行善,于是准备把人送去。

宴温听了消息便亲自来了。

她当下去了那李婆婆家里,一眼就看到了躺在床上昏迷不醒的女子。

女子脸色煞白,可依然能看出她姣好的容貌,通身的气韵。

宴温着实看了这女子几息。

丫鬟瞧着她的神情,问。

“山长认识这人?!”

宴温摇摇头又点点头。

“我不认识她,但可能知道她是谁。”

“那您要告诉她家里人吗?”

宴温默然,让人先把床上的女子带了回去,并没急着回答这个问题,直到马车走了半路,才开了口。

“还是等她醒了,由她自己决定吧。”

她把人带了回去,请了大夫给她诊治了一番。

大夫连连称奇。

“此人真是命大,应该是从高处坠落水中,但保住了性命!不过,她这一时半会醒不过来,就算醒来了,这般重伤要想恢复,需得三年!”

三年才能恢复,那得是多重的伤。

宴温几乎能想到,她当时从崖上坠落的处境。

她重重叹气,请大夫开了五爷,就此把人留下,默默养了起来。

日子一晃,已进了寒冬腊月。

野鹤书院处处烧起了炭火,附近村人有舍不得孩子受罪的,都把孩子送进来读书,好歹还能蹭些炭火。

宴温来者不拒,但也要求孩子们认真读书,是不是在山庄做活,全当束脩了。

山庄里越发热闹起来。

一直昏迷许久的女子,在这热闹声中,于雪后的某日清晨,睁开了眼睛。

俞姝快忘了自己眼睛是什么时候好的了,还以为一切都在梦中。

直到丫鬟端着药碗,例行过来给她喂药。

她此时见俞姝睁开了眼睛,惊得她差点打翻了药。

“你醒了?!你怎么样了?!要不要我去告诉山长?!”

“山长?”俞姝迷糊着。

她道不急,请那丫鬟坐下来,“我这是在哪?如今什么年月了?”

她问了许多问题,丫鬟把自己知道的都告诉了她。

俞姝听了半晌,听到俞军和朝廷开了战,虞城王率领大军势如破竹,她这一颗心陡然放了下来。

哥哥果然没事!

可她又想到了另外的那个人。

“朝廷的那位定国公……他不领兵吗?他不领兵,去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