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欣荣(第2/3页)

思齐明白外祖母此举的用意,心中感动。

刚生下她不久后,母亲荀越就和刘赟离姻,过上了新的生活。

小婴儿眼睛发育不够,看不到太多东西,即便思齐是穿越而来,却也因着生理限制无法看清。在思齐的认知当中,荀越只是一个模糊的女郎形象。

但即便看不清母亲的样子,思齐和荀越也只有两三个月的相处时间,但在思齐的记忆当中,阿母是个文雅柔和的女子,只要靠在她的怀中,就能让思齐感到安定和温暖。

大家都知道荀家护短,荀彧日常对这个侄女一向是关照有加,如今思齐在机缘巧合下又成了郭嘉的女弟子,而她的阿父刘赟本身也是个妙人,虽然如今汉室同比不得以往,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光是辈分和爵位就能压在座的所有人一头。

故而即便思齐只是个七岁的小娘子,在座的众位世家出身的娘子也都不敢小觑。

思齐坐在荀老夫人身边用过茶水和糕饼后,荀老夫人便笑着放了她出门:“我们上了年纪,说起话来唠叨,你们这些小娘子大抵是听不大惯,拘在这里也难受,不如出去逛逛。长倩哥儿几个前儿还念着你呢,这时候过去怕是要要乐坏了。”

荀老夫人口中的“长倩”正是荀彧的嫡长子荀恽,字长倩。

荀恽比思齐还要大一岁,虽是少年却行事稳重,很得府上长辈的欣赏,即便挑剔如章太夫人,见到荀恽回回也都是夸赞。

思齐对着厅上长辈们行了个礼,跟着府上婢女出门,往东边几位公子的住处走去。

思齐和荀府一众堂兄弟、姊妹关系都不错,虽然平日里见得不多,但荀家几乎个个都是聪明人,和一早就在早慧方面开了挂的思齐是一路人,聊起天来也都在一个频率,故而交情十分不错。

家里几个孩子一早就听说思齐要来,都早早在荀恽的院子里候着了,一见到思齐便笑着迎上来说话。

郭嘉在颍川和许都十分有名,听说思齐成了郭嘉郭先生的弟子,众人对于思齐拜师后的生活都十分好奇,拉着她问起了这几日在郭府上课的事情。

思齐满打满算只去郭府上了半个月的课,也没有太多见闻能对荀恽等人说,面对着几个表姐妹期待的眼神和几个表兄弟为了听故事特意递到她跟前的零嘴儿,思齐还觉得蛮不好意思。

思齐讲完这几日在郭府念书的经历后,孩子们又展开了随意的聊天。

思齐坐在一旁吃着甜瓜安静倾听,发现虽然是孩子们之间的闲聊,但依然很值得一听。有对各门等功课的探讨,也有对平日里看到的历法、地理书籍的探究,还有不少关于人际交往为人处事方面的交流,其深度和广度都远远超过这个年纪孩子该聊的话题。

参加这场座谈会,给思齐的感觉是愉悦而轻松。

没有牢骚,没有动辄抱怨,除了接受新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了一种昂扬向上的对学习、对生活的积极态度,满满都是“正能量”。

这也的确是一个蒸蒸日上的世家大族该有的二代气质。

= =

荀家素来不喜欢折腾客人,荀老夫人这种明白人更是如此。

未时刚过,老夫人的生辰宴便结束了,宾客们也想喝茶的可以去厅里坐着聊天,若是觉得累了,不想多待,也可以早早回家歇息。

曹操的夫人卞氏也在外累了一天,回到司空府中换下衣裳卸去钗环,正准备去榻上稍作休息之际,贴身婢女阿雅呈上来一封信件,道是外头主君差人送过来的。

一听说府上收到了曹操来信,卞氏立时也不困了,忙坐在妆台前拆起信来。

卞氏是歌女出身,从前识字不多,也是入了曹操后宅后才开始试着念书写字。

卞氏是聪慧之人也是好学之人,不过几年间就学得有模有样,如今不论读信还是回信对她来说都没什么难度。

曹操先是在心中给卞氏报了平安,简单写了几句前线战况后,又用了不少篇幅夸赞了曹丕在外的表现。

除此之外,曹操又着重说了需要卞氏帮着去做的一件事。

这次对上袁绍,多亏了黎王刘赟多番协调,朝中反对声不多,皇帝也安稳,让他在外也能没有后顾之忧。

记得刚出了正月那场府宴上,他还答应了刘赟替他家小娘子求个封诰,可后来先打刘备后打袁绍,反而把这件事情给抛之脑后了。刘赟是个可用之人,待他素日不薄,既然答应了的事情就不好这么不了了之。

信的最后,曹操托付卞氏,替他去景园告知黎王和太夫人一声,这事他一直记在心上,等打败了袁绍大胜归朝,一定把这事给黎王办妥了,请府上莫要担忧。

给黎王家的小娘子讨封号,最起码也要是个翁主。

既是翁主,必当是要有属于自己的封地,这事刘协说了都不算,毕竟如今土地的处置权都在曹操手里,他说要好好办自然就能落实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