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3月份的鹏城正是一年当中最好的时光,城中的三角梅正开得绚烂,温度适宜,凉风习习。人们只用穿一件外套,稍微出一点太阳,就能够让人感觉到暖洋洋。

鹏城日化厂的许厂长来回的踱步,显得有一些焦急,额头上甚至沁出了细细的汗珠。

今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据说他们这家厂终于找到了买家接手,所以今天要召开全体员工大会,国资委的刘主任会和他们新上任的资方一起前来,给员工们解答各种他们所关心的问题。

日化厂百来号人,将整个场地都挤满了,这应该是半年以来大家来得最整齐的一次,许厂长已经很久没有见过这样的场面了。前端时间停工时,厂里只有小猫三两只,看上去颇为凄惨。

趁着人还没来,员工们七嘴八舌的问他。

“厂长,咱们的新老板到底是谁呀?你见过吗?”

“就是,男的女的?多大年纪?”

“嘿,你管他多大年纪干嘛?有钱就行。厂长,今天会发钱吗?之前我们的工资会补发吗?”

你一言我一语的,叽叽喳喳。

许厂长无奈的道:“我也没见过,听说是香港老板,那应该挺有钱的。”

刘主任和他说就是之前来厂里看过的那位,不过许厂长一直以为宋锦只是港商的助手。

“那你说香港老板不会学其他地方,直接把我们都辞掉吧?”

最近报纸上关于下岗的新闻渐渐的多了起来,大家都有些忧心忡忡。经济日报说要“破三铁”,什么叫三铁——铁饭碗、铁交椅和铁工资。这些都可都是原本国营工人们最让人为之羡慕的东西,也是他们的骄傲所在,最根本的利益。

但也有人无所谓:“辞了就辞了呗,我正好炒股去。我跟你们说,最近可是要打新股了,要有时间赶紧去证交所门口排队去。”

“这炒股靠谱吗?”

“怎么不靠谱啊!?你没看到别人家之前赚的盆满钵满的?我和你们说,我之前三天里赚的可比一个月工资都多。要不是咱们是老同事,我才不告诉你。”

“我想要开个饭馆,感觉也还不错,我家门口那餐馆,嗐,难吃死了!结果人家生意还挺好。”

话题渐渐的有些走偏,就在大家议论纷纷的时候,刘主任带着陆嘉仪和宋锦,以及锦泠公司的几位员工一起走过来了。

刘主任当然知道,这家所谓的港企的幕后老板其实就是宋锦,但只要符合规定,这样的擦边球他们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过这种公开场合,表面功夫还是需要做一做的。于是,陆嘉仪就需要空出时间来露个面,这也是他们一开始的合同上提到的东西。

以前没拿到工资,工人们时常去国资委和财政局闹,因此刘主任也是个熟人。看到他过来,大家立刻就安静下来。

“同志们也都知道最近发生的事情。”刘主任站在台上讲了几句,先是充满感情的回忆了一下日化工厂的历史,然后又痛惜的提到了当前工厂的困境,把大家的情绪都勾得差不多了,这才介绍陆嘉仪和宋锦:“锦泠公司针对我们这家厂的发展有非常完善的计划和方案,所以市政府在通过详细的讨论之后,目前已经通过了香港锦泠投资有限公司的购买意愿书,和他们签署了有关的协议。今天召开这个会呢,也是为了给大家答疑,大家有什么问题,都可以在会上面提出来。”

没想到,他话音一落,底下有在日化工厂工作了十几年的老员工一下子就哭了起来。

“刘主任,道理我们都懂。现在厂里面效益不行,不能给国家赚钱,还成为了政府的包袱。被卖掉也是理所当然。可是……”四五十岁的人,哭得和小孩一样,“可是,我们本来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工人,是国家的人,怎么一下子就成了给香港老板打工的人呢?”

他们这样的年纪,在新中国成立后出生,经历过困难时期,经历过集体主义,经历过特殊的十年,又经历过改革开放初期的思想混乱。和年轻人纷纷想着下海不同,他们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有使命感的,对于集体也特别的有归属感。

时代在变化,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立刻站在浪潮的前端,更多的人面对变化是茫然失措,可能还没等他们反应过来,一个浪头涌过来就能把人给淹灭。

听到他的哭声,有不少的人都开始啜泣起来,刘主任都觉得恻然。

宋锦见状,轻咳了一声,拿过刘主任手上的话筒。

“这位老同志,我是锦泠公司的宋锦。不出意外的话,以后会和大家成为在同一条战壕里面奋斗的战友。”

宋锦轻柔又坚定的声音通过话筒传到场中的每一个角落。

“关于您刚刚的迷惑,我有几句话要说。前段时间相信大家都看了新闻,总设计师在南巡的时候,曾经说过,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而我们的市场经济就叫做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民日报的文章上写,总设计师在珠海的时候,还参观了一家股份制有限公司,私营企业。当时他在那里说,你们也姓社,是很好的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