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第4/5页)

林妮睁大眼睛,差点把嘴巴里的水喷出来:“不会吧!”

邻居大妈之前可一直说她是在家吃闲饭的老闺女来着。

“她上次就试探过我几次,说咱们两家知根知底,你和她儿子又是一起长大的,正合适的呀。”

林妮赶紧撒娇道:“那你可要记得帮我拒绝。”

说实话,邻居大妈那儿子也就她自己把他当成个宝。

林妮妈妈笑着点头,然后问:“你们真发了那么多奖金呀?”

“其实还不止,”林妮凑过去,眼中充满喜悦:“我得的那个优秀员工奖,整个公司就三个人得了。奖金足足有一百块呢,加起来,总共发了两百。”

她拿出一百给妈妈:“这些给家里过年用,剩下的我自己收着。”

她已经想好了自己要买些什么东西。

林妈妈拿着钱,忽然感慨万千,她拍了拍女儿的手,语气中有着让人难以察觉的哽咽:“你这样啊,妈妈也就放心了。”

接下来的这几天,林妮妈妈拿着女儿给的一百块钱去置办了不少的年货。再加上之前林妮拿回家来的东西,这个年算是林家有史以来过得最丰盛的一次。尤其是在合会风波刚刚过去的此时,显得更加的难得。林妮家之前在这一片算是过得相对比较穷的,别人吃肉的时候她们在吃白菜,别人在买过年衣服的时候,她们只能把旧衣服上缝个补丁再继续穿着,难免被人经常在暗地里笑话她们穷酸。而等这个年过完之后,他们每次提起来都是,这林家现在翻身了,日子是越过越好了。

这也让林爸爸和林妈妈在和周围人们的交往中身板挺得更直了,林妮妈妈放下了心病,身体都好了不少。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

柳市报社。

去采访了锦玉公司的女记者孙晶晶在办公室熬夜写了一篇稿子出来。

她还催着当时一起去的摄影师赶紧的把照片冲洗出来,配着照片再看这篇稿子,更能感受到当时工人同志们的喜悦和兴奋。

她觉得自己的这篇新闻稿应该没有问题,是可以上到头两版的。

这半年以来,大家纷纷的都在讨论企业承包制以及破除大锅饭思想对工人进行激励的机制是否有效。之前有一位对销售实行激励制度的厂长就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并且还上了人民日报,成为全国最著名的厂长。①

锦玉公司虽然是私企,但是在提高生产效率、刺激工人的主观性方面,孙晶晶觉得同样做得非常好。在发完奖金之后,她和宋锦还主动的聊了一下。她发现除了对车间工人有着激励制度之外,整个锦玉公司对其他员工也都是使用同一套机制。他们的采购和业务员的工资都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基础工资,另一部分则是根据当月的个人业绩下发的奖金和提成。从现在锦玉公司取得的成绩来看,这一套机制是十分有用的。

她把照片和自己的文稿整理好,放在主任编辑的办公桌上就出门了。

回来的时候撞到了报社里的另外一位同事。

孙晶晶是今年省城师范大学毕业之后被分配来柳市报社当记者的,而她这位男同事则比她要早一年。

平日里这位男记者仗着自己的资历比孙晶晶要略深一点,经常对她进行各种指导。大到这篇稿子你不应该这样写,这个角度不对,小到你用的这个词完全体现不出来这句话的优美感,等等等等

孙晶晶烦到不行,在终于忍不住怼了,回去之后,这位男记者从此之后就对她没有了好脸色。并且还经常故意和她选一样的题材来写稿,只要是主编选了他写的稿子,孙晶晶就免不了要被他嘲讽。

这次两人的稿子又撞上了。

“你说你去采访个小公司,能写出多好的稿件来?”男记者看到她之后笑道:“照片倒是拍的不错,你写的也还可以,但这对象根本不行。”

孙晶晶皱眉,有点生气:“你偷看了我的稿子?”

“孙晶晶同志,说偷看未免有点小题大做,你放在桌上,我只是瞟了一眼。”男记者笑呵呵的道:“我可不是针对你啊,只是这次咱俩的题材好像又撞了。我去采访了咱们市的南郊制衣厂,你不知道吧,南郊制衣厂在早些时候引进了一条国外的生产线,据说提高了不少的生产效率。”他有点得意洋洋的道,“像这样的国营工厂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对象。你去采访个县里面的小小的私营公司干什么?早知道你那么闲,我就带着你一起去了,说不定我那篇稿子上还能让你挂个名,可惜呀!”

男记者觉得主任肯定会采用自己的稿子作为头版头条。他脸上那得意洋洋的笑容看得孙晶晶只想一拳招呼上去。

“你是主编啊,你说了算?”她怼了回去,“你等主任真的选了你这篇,再来我面前得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