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外室女(01)(第6/6页)

只是暗自好笑。

一群人走上田埂,看着田里的忙碌,割下的稻谷都没有直接放在稻桩上。田里的有几个木架子,架子上放的是半人高的竹筐,一筐筐的直接抬上宽敞的道路上,从官道下了以后,转弯直接进入这条道路上,足够宽,能让两辆宽牛马车并行而过还有富余。

他们看到稻穗全部被搬到道上,有人一直在哪儿踩着,双手拿着稻穗的尾部,在一个大木箱中动着。

户部一位专司农事的官员好奇极了。他虽然也不会种田,但认识所有的农具,也知道种田的套路。

算是略微知道一些,理论知识是有一些的。还能长篇大论说的滔滔不绝。

他走过去,站在边缘上瞧着。

一群人全是便服 ,袁鹏自然不认识这位懂农事的大人。但他眼尖,一眼就认出来跟在昨日来的中年男子身后的将军。

再联想一下,心中情不自禁的瑟缩一下。缩起脖子假装不认识将军 ,继续干自己的。

袁鹏思索完发现身边的钱三风不见了,转眼一瞧,老钱朝敏敏那边而去。

但很快的又走了回来,他停了下,问道,“你与敏敏说了?”

“嗯,说了。”

顾嘉敏转身就吩咐春香,“去找花婶子,让她多做三十人的饭菜。记得把今天收获的稻花鱼,做一些,三桌人,一桌一盆稻花鱼。”

“晓得,小姐,那都是些什么人啊?”

“不知道。”顾嘉敏想了想又自己走进去,与袁家婶子说,“婶子,之前我们自个儿做的那大太阳伞,全部拿出来,带着底盘,一起搬去池塘对面的那块平地上,隔开插好。

对了围着太阳伞拼接的圆桌,也放置好,搬上椅子一起……”

“行,是不是昨儿说要来的人来了?”

“嗯,来了好些人。桌上备上咱家特制的陶茶缸,里面装上茶水,备上茶碗,还有舀茶的杯子也一桌一个。”

“是是是,马上去办。那需要切上迟西瓜吗?”

“暂时不切,把西瓜用水桶装好,里面用水泡着就是。”

“行,还是你想的周到。”

顾嘉敏吩咐完,自己离开,回到她重新布置过的客厅。里面有了一丝民国时的味道。

几个月下来,她没少折腾。京城地处北方,没有江南水乡的灵秀,她家的这座庄子上原本的布局还有屋内的布置,更加的简单。

几个月下来,她弄出来了沙发,自己找匠人做的,还有可以挂衣裳的衣柜,木衣架,还有高低床。

改良的木质靠背椅,没有太师椅的沉重宽大,也比家户人家的木椅要舒适宽大一点点。

还有木质茶几,书桌,木凳等。

作者有话说:

1、清代前期的粮食亩产

(1)南方水稻平均亩产清四川《彭县县志》说:“亩产米一石二斗为上,一石为中,□□斗为下。”即中等水平田亩产稻谷2石。骆秉章说:“湖南有田百亩,可收租谷百石。”按对半租,亩产稻谷也是2石。陈瑚说:“百亩之产,入租百石,千亩之产,入租千石。”也是指亩产稻谷2石。总的看,清代前期南方各地稻谷平均亩产2石。当然,这里所说的大都是稻麦两熟田的稻谷产量。单季晚稻的亩产应高于复种田。顾炎武《日知录》中所说的吴中秋禾1亩之收也不过3石。方苞说:“金陵上田十亩,一夫率家众力耕,丰产获稻不过三十余石。”这个稻也当是一季晚稻,平均亩产也是3石多一点。总之,复种稻平均亩产2石,一季晚稻平均亩产3石。清代之石稍大,折合今市制亩产292斤(复种稻),一季晚稻折合今市制亩产397斤(2.72石)或 438斤(3石)。

(2)北方旱地的粮食亩产清安徽《凤台县志》说:“亩所收者,当其穣时,黍麦可二石。”清康熙《江阴县志》说:“麦、菽、黍、稷亩二石。”清乾隆盛黼辰在《江淮均丁说》一文中说:江淮以北“农夫一亩之所获,通丰耗而权之,富民之人,恒不下一石”,给富民交租1石,对半租,还是亩产2石。北方麦、粟、豆等亩产2石,折合今市制约为亩产303斤。

2、清代后期的粮食亩产

清代后期的粮食亩产,由于推广双季稻以及玉米、甘薯等作物,单位面积产量有了一定的提高。据吴慧研究,清代由于推广双季稻、玉米和甘薯,平均亩产比明代增产16.8斤。再加上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的产量(平均亩壮志凌云加4.2斤),清代的平均亩产比明代(亩产346斤)共增加21斤,为367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