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第5/6页)

军训时那通电话之后,她专程托了人打听到卢清华初中班主任的电话,向对方详细了解了下这个学生。

两个老师在电话里聊了在足足一个多小时,易老师对卢清华也有了个大概了解。

这是个天才,但眼中除了学习什么都没有。

这可能跟他家里的教育有关系,因为从小就展现出不同寻常的聪明,他的父亲对他格外严厉。

几岁的时候,邻居家的孩子找他出去玩儿,他父亲就不允许他去。

理由也很冠冕堂皇:一,外面很危险,小孩子不要出去乱跑,亲戚家那谁谁的孩子就被拐子给拐走了,现在都还没找回来。

二,那些只知道玩的孩子不是好孩子,可不能被他们带坏了,要知道少时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基于这个理由,卢清华的父亲还特别喜欢拿《伤仲永》的事迹来警告(吓唬)他,让他千万别成为仲永那样的人。

卢清华甚至将《伤仲永》全文背诵,并默写了一百遍,也不知这么个小孩儿是哪来的定力。

寒暑假的时候,父亲会把他反锁在家里,不准他出去玩儿;父亲下班回来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快步走到电视机旁,摸一摸机身有没有发热。

如果机身发热,说明在父亲回来之前,卢清华都在看电视,然后他就会受到责罚。

每天吃晚饭之前,卢清华必须背诵一篇课文才允许动筷,错了就会被筷子打手心。

他的母亲因为受不了父亲的做法,两人争吵过多次未果后,感情彻底破灭,最后只能协议离婚,卢清华跟着父亲,他的母亲另外改嫁了。

父母离婚后,卢父似乎是为了向前妻证明他才是正确的,对儿子的教育越发严厉,本就聪明过人的卢清华还比同龄人更刻苦,导致他的成绩越来越好,小学的时候就在全国性的竞赛中得到过很好的名次。

见儿子这么争气,卢父感到很欣慰,为了更加专心地培养孩子,他甚至辞去了工作,全职在家照顾督促孩子读书,除了读书之外,其他一概事务都不让孩子沾手。

如果卢清华看到地上掉了垃圾而去捡,卢父看到了还会责怪他浪费时间:“你除了读书,不应该把时间花费在其他事情上面。”

后来,卢清华牢牢记住了这一条。

但他家也不是什么富豪之家,卢父辞职后失去了稳定的收入,存款并不够坐吃山空。

但是卢父找了条新路子——募捐!

没有看错,就是募捐。

因为卢清华优秀,本地媒体都对他有所报道,后来卢父便把家里的困难跟媒体沟通,面对这种事媒体当然愿意帮忙,于是天才学生家境贫寒读不起书的节目就播了出来,真有不少善心人士踊跃捐款。

后来网络普及,卢父学会了发博客,便“真情实感”地炮制了一篇篇声情并茂的文章发到了上面,表示他们有多不容易,孩子又有多刻苦。

刻苦向上的学霸总是能得到更多的同情,随着卢父博客的影响力扩大,愿意资助卢清华上学的人也越发多了。

家里的条件渐渐好了起来,为了感谢那些资助者,卢父还常常把人们都请到家里来吃饭,让卢清华挨个道谢。

一边接受着孩子的感谢,那些人一边夸赞卢清华又聪明又乖巧,真是品学兼优的代表。

生活在这种环境下,卢清华渐渐变成了现在这样。

学习好就能得到夸奖,学习好就是好孩子,其他孩子成绩不好,都不是好孩子,不应该跟他们接触。

他读书都是好心人赞助的,他必须要用尽全力好好学习,才能报答那些好心人。除了学习好之外,他也没什么其他的优点,如果连学习都不好了,他就连唯一的优点都没了。

了解到这一点后,班主任易老师感觉有些棘手。

卢父不愿孩子变成伤仲永所以严厉逼迫孩子学习,甚至到了病态的地步,老师担心这种教育,会损害孩子的心理健康。

易老师也不知道,华锋语的优秀能不能让卢清华明白,并不只是死读书才能取得好成绩。

世界上还有很多值得关注的事情,他的学习成绩已经够好了,有资格稍微缓一缓了。

换成别的孩子,易老师肯定不会有让人缓缓读书的想法,但卢清华……他实在太特殊了。

特殊到即使军训时易老师打电话被对方下了脸,在知道背后的故事后,她也失去了责怪的意思,只剩下担忧了。

她得着重观察一下这个孩子,不能贸然行事。

……

月考成绩对华锋语来说毫无惊喜,她也不怎么在意,反倒是室友凌云芝的成绩让她有些诧异。

耿冬冬是体育生,文化成绩一直垫底,大家没觉得有什么问题。

符汀的成绩在全班前十,考的挺不错,算是正常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