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媳妇 ……(第5/7页)

似乎他每次来,苏叶这里就没见愁眉苦脸的时候,嘴角也忍不住微微一翘。

门口的宫女是秋月,她急忙行礼后要通报,被皇帝挥挥手拦下了。

他大步进去,就见苏叶和四格格正说着话。

四格格咯咯笑道:“额娘,我想吃杏子。”

皇帝一听就好笑道:“想吃就让人送来,怎么突然想吃杏子了?”

苏叶回头看见他连忙带着四格格起身行礼,笑着解释道:“臣妾给和珍说典故,正好说到杏林世家是怎么来的。”

三国时候有个名医为穷苦人家治病是分文不收,只按照重病轻症来分,重病治好就在门外种五棵杏树,病得轻只种一棵。

几年下来,他的门口居然有十万棵杏树林,所以也道医术高明的医者是杏林之家。

没想到四格格听见这个典故,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吃杏子。

皇帝笑了笑,听着和珍的童言童语,心情也快活了一些。

苏叶见皇帝有事要说,四格格也就行礼回去休息了。

皇上挥手让宫人退下,这才跟苏叶提起双季稻的事,面色十分失望:“朕还以为这双季稻能多产粮食,却是事与愿违。”

苏叶听着有点吃惊,她也以为双季稻就是单季稻的双倍产量,原来并不是?

不过如今的农民种地都是看天吃饭,没有统一的培训,都是自己摸索着胡来的,自然产量就上不去。

一是肥料,二是虫害,三是合理种植。

有经验的老农兴许会知道这些,但是并非家家户户都有老者在。

在古代人均寿命太短的时候,家有一老确是一宝,然而这样的宝贝实在太少了,一般只顾着自家就不错了,不会主动告诉别人,经验就很难传承下去。

苏叶就提议道:“有经验的老农种地是一把好手,醴陵这个地方必然也有。若是能请动老农们手把手教导其他农民种地,产量想必有所提升?”

这些老农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子估计也不会特别好,官府愿意出钱请他们去,该是能成?

皇帝微微颔首道:“你说得有几分道理,醴陵的土地适合种双季稻,只是产量飘忽不定。”

看天吃饭这个真的很难说,毕竟如今又没有先进科技来逆天,干旱的时候能够人工降雨,暴雨的时候能够用炮打散乌云,有极端天气的话气象局还能提前告知做预防。

然而有经验跟没经验还是不一样的,起码能让农民少走弯路,不必费太长时间来摸索。

苏叶又提议:“要是当地官府愿意奖励田地出产多的人,农民也会积极用心种了。就怕有人冒认,或者伪造产量。”

奖励能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就怕有人作假了。

皇帝看着她笑了:“你这脑瓜子总有很多奇思妙想,奖励此事倒是可行。至于冒认的或者造假的,正好用来杀鸡儆猴。”

敢糊弄他,不想要命了吗?

只是老农一个个教导还是太慢了,而且他们说得杂,只说一次,其他人未必就能立刻记住并掌握了。

皇帝打算让刘统找有经验的老农都询问一番,把有用的都记下来装订成册,让各地的小吏去宣传一番。

农民不识字,小吏就得一遍遍解释,让对方听明白为止。

这可是个大工程,一时半会没那么容易执行下去,总归是刚开始,需要摸索着来。

刘统接到差事头都大了,他只能先去找当地有经验的老农问询一番。

原本他还觉得种地就那样了,谁知道这一问才发现里头的学问并不少。

一是选苗,强壮的苗才好存活。但是选苗之前就得选种子,有经验的老农能一眼挑出好的种子。

但是让老农详细解释起来就很难了,只能挑了几次让刘统看看。

刘统就从大小、色泽等方面记录下来,方便不清楚的人也能慢慢学起来。

二是虫害,田地里虫害多,收成就不行了。

老农每年都要翻地,就是晒一晒土地,防止虫卵过冬。

另外耕种的时候会用草木灰、生石灰、硫磺或者烟草泡水等等洒在田地上,就能减少虫害。

三居然是不抓田地附近的青蛙,也不驱赶,因为它们会吃虫。

毕竟天敌不在,虫害就会泛滥。

刘统一一记下后就印下来分发到各地,当地官员看着就头疼,小吏们声嘶力竭到处宣传,又强调增产会有奖励,一时农民都愿意尝试一番。

双季稻虽然麻烦,但要是产量比单季稻高,口粮增多,农民自然愿意忙活。

只要按照官府的意思去种植,要是产量高了还有奖励,何乐而不为?

回头果然也有懒惰之人贪心想要奖励而造假,被杀鸡儆猴后,这种人也就慢慢销声匿迹了。

没等双季稻出产,还是温泉庄子先传来好消息,土豆开花结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