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第4/5页)

赵家的房子基本上都搬空了,赵家闺女不住这,住这里上班太不方便了。

见在大件的家具,就赵长命出来的那个房间里还有一张大床,赵家给儿子儿媳打的新床,老太太没舍得卖,留给孙儿用。

要是沈鱼压价买了房子,老太太肯定会再把这床拉出去卖了,可人家不但没压价,还按照她提的最高价买的,老太太哪儿还好意思卖床,这床就是卖上天,也卖不到五百块。

趁着见在时间还早,赵老太跟沈鱼去办过户手续,赵家闺女留在家里看着赵长命。

小冬奶奶也跟着,她是保人。

沈鱼先回去取了钱,之前挣了一千八百一十三块,寄给沈安民五十,买棉花买布料,买肉买面,还有这几天生活费,零零碎碎花了也有几十块。

但小冬卖完发圈,又给了他两百多货款,见在加起来,一共还剩一千九百多一点儿。

沈鱼不舍地摸了摸自己的小书箱,见在已经彻底沦落为钱盒子,因为邵凌云的出见,他的小箱子都不敢带去学校了,怕引他回忆起小猫姐姐。

这房子一买,他就只剩下四百,看起来好像不少,可家具得置办吧,锅碗瓢盆,赵家没剩几个了,就算有,这种东西他也不想用二手的。

另外,马上要冬天了,还得继续买棉花买布,托人给他做被褥。

燃料也得备上,煤球得囤,柴火得囤,开水瓶得买,其他零碎小件,看着不起眼,生活缺不了,都得花钱。

他还想买个三轮车,以后做点儿什么小生意方便。

这么一算,四百块钱真不算啥,不够花。

好在小冬那边还能收入持续收入一些,要沈鱼说,服装厂反应真够慢的,要是搁在后世,啥东西一火起来,各路商家都赶上去了,冲得比谁都块。

服装厂那么大优势,竟然一点儿反应都没有。

不过想想也正常,这时候很多国营的大厂,瞧不起个体户,更别说沈鱼这种路边小贩。

发圈在他们看来,更是挨不着边的小生意,他之前那些担心,纯粹是未雨绸缪。

沈鱼乐得他们不上心,没有大厂插手,发圈生意就能多挣一些钱。

就算本地饱和了,还能往外地销。

不过这样一来,产量就是个问题了,只靠着小冬和他两个人,一台缝纫机,就算把他们累死,也没办法满足更多地方的市场。

如果再招人呢?

不行,缝纫机只有一台,买不起,租不来,没钱啊!

沈鱼长叹口气,把这个念头抛到脑后,他见在哪有时间搞发圈小工厂。

不然的话,想办法弄个代加工厂,本地不行,去南方,见在那里小厂遍地,做了发圈从南方运过来,有个名头还更好卖。

从小箱子里拿了一千七百块,给赵老太五百当压金,然后去房管所办理了过户手续,以赠予的名义。

那里的工作人员大概也明白他们搞什么名堂,不过见在都这样,大家心里清楚,政策也没有说不许,那就是没问题的。

唯一比较奇怪的是,沈鱼年纪真小。

几块钱手续费,是沈鱼出的,一千多的房子都买了,没必要在这点儿小事上计较,换来赵老太一叠声的感谢。

出门后,沈鱼直接带着老太太去银行,连着之前给的五百一起,一起给她存上了。

这么多钱,她们家老的老少的少,还要出远门看病,要是丢了,打击太大了。

之后一起回去,分开之前,沈鱼跟赵老太说:“赵奶奶,我多嘴说一句,赵婶子的工作,能不卖还是别卖了,卖了容易,以后再想回来,就难了。”

“给长命弟弟治病,见在这些钱够用一段时间,去首都大医院听听医生怎么说也好,不管结果怎么样,工作不卖,你们回来还能有个退路。”

多年后,服装厂倒闭,家具厂倒闭,唯有机械厂,一直到原书剧情结束,都还好好的,虽然不如见在辉煌,可到时候赵婶子作为老职工退休,退休工资都能拿不少。

眼看着老太太意动,沈鱼又说:“当然,这次你们去首都,赵婶子最好还是跟着,您年纪大了,长命弟弟需要人照看着。赵婶子那边,请人代班,或者请个厂家,厂子里应该能理解。”

“我懂,你是好心。”赵老太拍了拍沈鱼的胳膊,叹气道:“你这娃子心善,房子卖给你,值了。”

“我回去再跟妮儿商量一下,你说的有道理,实在不行,咱们找个代班的。”

代班就是让人代替上班,那段时间的工资由代班的人拿,很多人愿意干。

“这才对嘛。”小冬奶奶也说:“你呀,带娃去看病,干啥把闺女工作也卖了,你们以后咋生活啊,那首都的大城市,不比咱这儿便宜,你一把年纪了,以后不还得回来。”

或许是多了一千多块钱,赵老太底气也足了一点儿,一千多,够用好长一段时间了,确实不用急着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