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第3/6页)

其实余思雅还想过去央视打广告的。但考虑到有线电视还没普及,很多电视台也收不到央视,加上C省距京城挺远的,产品也还没辐射到京津地区,所以暂时打消了这个念头。

还是先在附近几个省把名气打出来。都是相邻的省份,距离不是很远,运输管理都要方便很多。而且地方台打广告也要便宜很多。

王厂长意识到了事情的重要性,当即答应下来。

第二天就出去找地方。

余思雅的要求很简单,主要就一个,交通便捷。

因为宜市并没有清河鸭食品、猪肉火腿肠和服装分厂,这些货都要从省城那边运送过来,走铁路无疑是最便宜最安全的。而且外地客商过来批发货物,大多也会走铁路,回去的时候,带着货坐火车也比较方便。

综合考量,批发部建在火车站附近最合适。

宜市分厂的饲料也经常走铁路,运输到铁路沿线的城市,以减少运输成本。所以王厂长对这一块儿也比较熟,一天时间就找到了合适的房子,一个已经关门了的瓷器厂,地方大,而且门口的马路也宽阔,非常方便。

余思雅也一眼就相中了。

“就这地方吧,能买下来就买下来,不能就长租。然后将厂子整理一下,比较好的建筑保留下来,后面的全部推倒了重建,就建仓库。”余思雅看完之后就定下来了。

敲定了地址,余下的工作交给王厂长就行了,他毕竟在这地方呆了一年。

余思雅则带着张剑英和刘爱华去找电视台谈广告的事。

目前广告还属于新鲜事物,因为打广告的产品不多,很多电视台的广告时间都还空着。

所以谈判也非常顺利,唯一有争议的就是价格问题。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后以半年五万块的广告费敲定了广告,时间则定在了晚上八点的黄金时段。

广告内容直接采用了在C省电视台播发的广告内容,只是将里面的招商地址和电话换成了宜市批发部的。

在宜市呆了五天后,余思雅又带着张剑英和刘爱华继续去下一个省。

直到12月8号,他们才结束了出差,回到省城。

回来第一件事,余思雅就是打电话给林红旗询问田主任的紧张。

电话那头,林红旗兴奋地说:“余总,田主任他们已经将机器复原了,而且又把机器拆了,里面的零部件已经安排厂子生产了。田主任说,就剩最后一个技术难题了,只要攻克了这点,机器就能量产了。”

总算是见到了曙光。

余思雅也非常高兴:“很好啊,林厂长,你剩下的三台机器保住了,开心吧。”

林红旗被她逗乐了:“开心,余总你就别拿我开玩笑了,我可真怕又要拆机器。”

余思雅笑着说:“好,不开玩笑了。走了二十多天,一堆事等着我处理,有空再说吧,挂了。”

挂断电话后,余思雅格外兴奋,一扫长时间出差的疲惫,坐下来开始批示文件,并吩咐张剑英:“将三个门市部上个月的销售额统计一下,尤其是零售批发那一块,整理好报告给我。”

张剑英赶紧出去忙活。

等到快下班的时候,总算将资料都整理齐了。她拿过来向余思雅汇报:“余总,11月的销量比12月增长了约32%,其中火腿肠和服装这块增加得最快,分别为38%和43%。服装这块,主要是冬季新款羽绒服上市了,售价比较高,所以销售额增长得很快。另外零售批发这块的增长更为显著。11月较之10月,增长了65%,12月的第一周,比11月同期增长了54%,是增速最快的一块。”

“挺好,不枉费我们花了这么多钱打广告!”余思雅欣慰地说。

目前小批发这块已经初见成效了,到明年,随着个体经济的蓬勃发展,增速会更加亮眼。

接下来一段时间,余思雅都一直呆在省大门市部和学校,两个地方跑,处理出差留下的工作和被耽误的学业。

转眼间就到了元旦节。

余思雅也给自己放了一天假,她买了一些礼品,带着去探望田老太太。

巧的是,田主任也在家。

“余总,你来了,请坐。”田主任看到余思雅,连忙站了起来,又叫自己的妈和媳妇,“妈,阿兰,余总来了。”

余思雅笑着摆手:“今天不上班,咱们不谈工作,还是像以前那样叫我小余就行了。”

田老太太出来,握住余思雅的手说:“小余好久没来了。你人来就行了,破费干嘛,买这么多东西,多费钱。”

余思雅笑着说:“没花几块钱,田奶奶你就别跟我客气了。”

田老太太拉着她的手:“今天得在咱们家吃饭,我给你做好吃的。”

“好,我就想你做的红烧肉呢,国营饭店都没你做得好吃!”余思雅笑眯眯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