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第3/6页)

她将田家安排在了最后,因为田老太太特别喜欢她,对她很热情。更重要的是,她有点事想跟田主任商量。

到了田家,寒暄过后,聊了一会儿天,田老太太就热情地站了起来,跑去厨房做饭,让余思雅吃过晚饭再走。

田主任本来也想去帮忙的,但被余思雅叫住了:“田主任,孟经理,咱们能去书房谈会儿话吗?”

田主任两口子反应过来,余思雅除了拜年,应该是有正事要跟他们谈,三人去了书房,关上了门。

孟兰笑着说:“余总,你这过年都不忘工作,难怪能将你们清河鸭搞得红红火火呢!”

余思雅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孟经理说笑了,这不是田主任和你都很忙,好不容易碰个头,我就想跟你们聊聊嘛。”

因为清河鸭的很多机器都是从省机械厂买的,田主任跟余思雅很熟了,他笑着问道:“余总,你们清河鸭是不是又要采购机器?”

余思雅含笑点头:“田主任,咱们大家都是老朋友了,我也就直说了。去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新的工作重心,你们肯定也从各种渠道了解了,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国内的大门即将向外打开,田主任、孟经理,你们应该清楚,在技术上,我们与发达国家有着不小的差距。”

田主任弟弟是驻外工作人员,对国外的情况比较了解,点头感叹道:“是啊,就拿电视机、洗衣机、汽车来说,欧美已经比较普及了,在咱们国家这些都还是个稀罕的玩意儿。电视机还能想想,小汽车那是想都不敢想,我们两口子的工资不吃不喝十年也买不起。”

余思雅长叹一声说:“是啊,我们跟国外技术上有着太大的差距,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赶上的,哪怕是欧美即将淘汰的生产线对我们来说都是非常先进的机器了。田主任,我们的厂子,虽然说是用机器,但实际上更多的是需要人工,机器自动化程度非常低,不管是食品加工厂、饲料厂乃至于服装厂都需要更先进的设备,提高生产效率。这样才能在即将开放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不是余思雅危言耸听,而是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外资进入国内投资建厂。他们有先进的技术设备,成熟的管理体系,雄厚的资金,而且还有地方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一旦进入国内,就像狼入了羊群,国内本土企业大都没御敌之力,只能节节败退,很多熟悉的本土品牌都消失在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

清河鸭不想做这其中的一个,就要居安思危,提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这样才能在接下来的市场竞争中存活下来,发展壮大。

田主任是搞技术的,没想那么远,他更深的体会是:“咱们机械厂很多机器工具都是五十年代的产品。”

二三十年没有更新换代了,又如何能够造成更先进的机器呢?这个时代几乎每个城市,或者几个城市都有一个机械厂,全国大大小小数以千万计的机械厂,可四十年后还剩多少家?很多都在十几年后因为经营不善,没有竞争力倒闭破产了,成为九十年代下岗潮中的一员。

“是啊,咱们的技术落后,很难跟外来企业竞争。所以,田主任,我有个想法,咱们两个单位能不能联合选拔几个人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学习欧美先进的技术,然后带回来,为我们所用。”余思雅觉得铺垫得差不多了,讲出了自己的目的。

田主任两口子被余思雅这大胆的想法给惊呆了:“余……余总,你没开玩笑吧?”

余思雅笑看着他们:“田主任,孟经理,你看我像看玩笑的吗?这个事,我之所以来找田主任,主要还是你技术比较精湛,咱们需要的很多机器你们都能弄出来,但说实话,那些机器还是粗糙了一点,有很大的改进空间。田主任是真正懂机械技术的人才,我觉得你出去比我们更有用,而且哪怕从国外进口成套的生产线,咱们也需要懂这些机器,能够日常维护的技术人员,这也需要派人出去学习。更重要的是,如果咱们不懂,别人卖了坏的,报废的机器给咱们,咱们也不知道,花大价钱兴高采烈地运回家,结果却不能用,只买回来一堆废铜烂铁,那亏就吃大了。”

这样的亏,国内的企业厂矿也不是没有吃过。落后就要挨打,在哪个时代都是更古不变的真理,资本没有良心和道义可言。

余思雅提的这个建议太惊人,田主任好一会儿才找回了自己的声音。他按着眉心说:“余总,你这提议太突然了,我这心里乱糟糟的,我得好好想想。”

余思雅表示理解:“这个事不着急,田主任和孟经理好好商量,等你们想好了再告诉我,我去找机械厂的领导谈,咱们清河鸭出钱,你们机械厂出技术人员。咱们也别去太远的地方了,就去一海之隔的日本吧,他们目前的技术就挺发达的,而且离得近,运输时间短,运输成本也要低廉很多,采购生产线也要方便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