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第3/6页)

苗支书还是有点拿不定主意:“要不咱们一起去找王书记汇报一下?”

余思雅叹了口气,意味深长地看着苗支书:“你觉得我们现在拿这种小事去麻烦王书记合适吗?”

也是,谁不知道王书记现在为了养殖场的事忙得焦头烂额,多半是不想见余思雅这个很成功,声望又高的前厂长的。

见苗支书不说话,余思雅又动之以情:“苗支书,这些年轻人十几岁就背井离乡,孤零零地到咱们这儿也不容易,现在总算看到了正大光明回城的希望,咱们多支持支持,他们肯定会感激你的。以后这些人要有了出息,念着咱们村的好,要是真有事找上门,对方也能帮个忙。与人为善也是予己为善,必有福报,举手之劳的事,咱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苗支书觉得挺有道理的,加上有意想卖余思雅一个好,终于点头答应了:“好吧,看在余同志你的面子上,我就放他们半天假,让他们有空好好复习,也希望他们都能考上大学,给咱们清河村争光。”

“苗支书,你可真是太好了,大家一定感念你的恩德,我先替大家谢谢你,你可真是咱们一心为民的好干部。”余思雅一副感激涕零的样子,好话不要钱的往苗支书头上砸,砸得苗支书心里也舒畅,感觉自己干了老大一件好事。

有了苗支书带头,接下来几个大队的干部就更好说话了,当天,余思雅就说服了他们。大家一致同意,到高考这段时间,知青和村里的初高中生,凡是想参加高考的,每天只用上半天工,下午留给大家复习,没上工的日子就没工分。

对此,社员们也没意见。他们很多人其实还嫌知青干活慢,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干的活根本不值那些工分呢。

于是事情就这么定下来了。

对比各大队知青学习运动的如火如荼,养殖场的情况就每况愈下了。

楚玉涛走后,王书记新任命了一个姓杨的会计,花了六天查账,发现账目没有任何问题。养殖场赚得是多,可花销也大,还有这么多工人要养着,账目上的流动资金其实一直挺紧张的。

王书记想从账目上做文章的心思是落空了。

而说15号发工资,结果一分钱都没拿到的工人们,怨言非常大,虽然不至于当面说什么,但这几天,养殖场的气氛显然很低迷,工作效率都低了不少。

杨会计拿着账本说:“王书记,经过查账,我发现以前余厂长缺钱都是去找银行贷的,咱们也去找银行贷款吧,这一直不发工资也不是办法。”

贷款?王书记想起这个就糟心,问道:“养殖场现在还欠银行多少钱?”

“两万零三百块。”杨会计看着账目说道。

王书记按了按额头:“已经欠银行这么多钱没还了,再去贷,银行能贷吗?”

而且贷款的数额大了就只能去县城,这事要传回梅书记耳朵里,梅书记知道了,怎么看他?这点小事都办不好?刚接受养殖场就去贷款?

王书记实在不愿意让梅书记知道如今养殖场的情况,这样会显得他很无能,影响领导对他的印象。

杨会计也不清楚:“应该能吧,以前余厂长不就贷了吗?”

“我再想想。”不到万不得已,王书记实在不想走出这一步,他不禁有些抱怨,“又不是不发工资,就晚一点,这些工人也真是的。我看是余思雅给他们的福利太好了。”

杨会计附和道:“可不是,养殖场的工资不算低了,有一半的人拿的收入都能赶得上公社的干部了。他们还有年终奖,高温假,算下来,有部分人都比公社的干部工资还高。”

越说越气,王书记摆手:“让叶梅和李主任过来。”

等两人进来后,他先问叶梅:“你们销售部那里现在有多少单子,整理一下,尽快出货,收回尾款。李主任,你这几天抓紧时间,督促工人们,加班加点尽快把货赶出去。”

不就是缺钱的事吗?出一波货,拿钱回来就能解决了。

但小李听到这话心里就不舒服了。都没发工资,还让工人们加班加点,工人能乐意吗?

想起这几天好几个老工人找他诉苦,小李硬着头皮说:“王书记,那工资这事,什么时候发啊,不少工人在问了,咱们总要给他们一个准话吧。”

王书记笑着说:“等出了这批货,拿回尾款就给大家发。李主任,你去做做工人们的思想工作,咱们这么大个厂子,不会欠大家的工资的,让大家放心的干活。养殖场好了,咱们大家才能都好嘛,希望大家能同心协力,一起度过这个难关。”

前面的话,小李不干苟同,王书记已经放过大家一回鸽子了,如今他在工人心里的信誉极低。但王书记有一点也说得没错,大伙儿都跟养殖场是一条船上的,养殖场好了,大家才能好。要是养殖场出了事,养不活这么多工人了,大家也跟着吃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