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章 大秦好哥哥和人才输出库

陈首明没有让左乐等太多时间,在拿到剧本的半个星期后,给予了答复。

同意出演商鞅。

第一男主定下,左乐马上根据陈首明的戏路风格来征选秦孝公的演员人选,最终选定了侯永。

就如秦孝公的两个人选,一个偏质朴仁厚,一个偏威严刚毅,王飞和陈首明这两个有望饰演商鞅的演员也有不同风格。

王飞身上的儒雅气质颇浓,有古之先贤君子之风。

而陈首明擅长饰演上位者,养成了一些强硬严肃的气势,比较适合商鞅强力推动变法的秦国第一权臣身份。

当然,这只是形象气质问题,以他们这些老演员的功底,完全可以演出左乐需要角色的另一面。

但话又说回来,演员本身形象贴近角色某部分,一定程度也会影响剧组整体对角色的塑造。

比如,剧本原定人物情节安排也会相应发生一些变化,向演员本身靠近,以求角色和演员更好的融为一体。

陈首明更擅长演大人物,那么剧中商鞅权臣的点就会随之放大。

与此同时,秦孝公的风格也要改变,商鞅强硬激进,那么他就得温和包容。

如此,双男主一刚一柔,才能产生良性互补,所以左乐才会选侯永,他完全可以用自己温厚的风格兜住陈首明。

反观张瑞金,和陈道明都是帝王大人物专业户,本身气质风格也偏硬朗强势,他如果出演秦孝公,显得和商鞅有点针尖对麦芒的意思。

《大秦帝国—裂变》的双男主之争,陈首明和侯永笑到了最后。

不过另外两位也不算完全的失败者。

张瑞金老师,左乐邀请其出演了男三号赢虔,王飞则饰演韩相申不害。

赢虔,剧中为秦献公长子,秦孝公和赢莹玉的大哥,也是剧中的“大反派”之一。

然而这个大反派,从剧中的表现来说,并不让观众愤恨,哪怕商鞅的死和他有直接间接的关系,观众也选择理解。

这和赢虔的出彩人设关系很大。

根据《裂变》剧情,秦献公在河西之战中重伤待死,临死之前,打算选定秦国的下一个继承人。

秦献公有两个儿子,分别是赢虔和嬴渠梁(秦孝公)。

赢虔是长子,又是军中主将,屡立战功,在秦军中威望很高,背后还有很多秦国老士族支持,明面赢率很高。

嬴渠梁是次子,各方面的资历都比不上大哥,但是他有仁义之心,很受老兵和秦国百姓的尊重。

而且,嬴渠梁有长远眼光,对秦国的发展有着一定的规划,心态城府也很稳重。

反观赢虔,性格鲁莽,脾气火暴,只会打仗,不吝惜民生兵卒,这样的人当上了秦国之主,秦国就算不被人灭,也会越发的穷困。

所以秦献公力主次子上位,甚至为防赢虔作乱,逼迫长子在自己面前断指立誓,然后把血书留给嬴渠梁,可以用来抑制赢虔。

要是换一个人,被自己亲爹这么偏心对待,心里也难免对弟弟心生怨气。

但是赢虔没有,在秦献公去世之后,力撑秦孝公,有人断发支持他上位,被他当庭驳斥,甚至要血溅对方以示对新任秦君。

之后,秦孝公各种命令,赢虔也是弟弟指哪他打哪。

商鞅入秦变法,秦虔也是在弟弟的授意下,第一个跳出来支持,不惜带头和老世族死磕。

简直是感动战国的【大秦好哥哥】……

然而赢虔做出如此大的牺牲,却因太子犯错被商鞅鞭打,割去了鼻子。

当然,这里面商鞅也有自己的难处,当时局势紧张,民怨沸腾,不罚不足以平民愤。

正好又赶上秦孝公当时不在都城,他一个大臣又不好对太子下手,只能推太子太傅的赢虔出来挡锅。

当然商鞅也不是没错,当时赢虔宁愿以死谢罪,但是商鞅非得坚持律法,处以劓刑。

劓刑,也就是割鼻子,这个刑罚是有羞辱之意,对犯人处以人格摧残。

作为秦国重臣、秦君之兄、宗室之长,赢虔遭受如此之刑,无异于奇耻大辱,也让他彻底恨上了商鞅。

不过他也明白,秦国变法如火如荼,自己动不了商鞅,所以选择蛰伏,静待时机。

赢虔的想法所有人都知道,老太后为了大局,甚至要请家法处死长子,以绝后患,好在赢虔聪明,诈死逃过一劫。

亲爹逼自己断指,亲弟弟间接的害自己无颜面人,亲娘要弄死自己,亲妹妹后来也因故要杀他。

惨不惨?

太惨了!

但就是这样,赢虔也没有黑化,他对付商鞅虽然使了一些计策,但都是阳谋或者趁势而为,从来没有背地下阴招。

最重要的是,赢虔报仇,只针对商鞅本人,不攻击对秦国有益处的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