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6章 中秀才

“连骑匆匆画鼓喧,喜君新夺锦标还。

金罍浮菊催开宴,红蕊将春待入关。

他日曾陪探禹穴,白头重见赋南山。

何时共乐升平事,风月笙箫一夜间。”

尽管不是要唱《诗经》中的“鹿鸣”诗的鹿鸣宴,但今儿个却是吴府扬眉吐气的好日子。四月里由省里提督学政主持的院试发榜了,吴家少爷——吴文博中了秀才!

通过院试的童生皆被成为“生员”,也就是俗称的“秀才”,读书人勤学苦读到了这一步就算是有了功名,一举进入士大夫之流,有免除差徭,见知县不跪、不能随便用刑等特权。同为秀才也是分等级的,成绩最好的是“禀生”,由公家按月发给钱粮,吃上了公粮;其次称“增生”,无官中粮食供给,“禀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额的;最末等“附生”。

吴文博虽未跻身头等“禀生”,却也博得了“增生”。寒门学子都指望着官中每年那四两银子养家糊口,可对于吴家这样家底的人家来说完全不在考虑范围之列,别说吴文博只是“增生”,哪怕只是“附生”也值得家里大摆宴席庆贺一番了。

家里的厨子没用,特意请了位梅先生,乃祖中过举人、乃父也中过秀才,即便称不上簪缨世家,在县里也算得上书香门第,自己本人也是秀才出身,精通骈文、且诗词颇通,庋藏了不少古玩字画。靠着祖上三代的财富积累,干的都是些笔墨闲差,有钱有闲,朵颐福厚。平日里最爱钻研饮馔,窃搜冥想,自己琢磨出了不少菜品,可称得上会品会做的老饕。

吴典吏素日里与之交好,特请来为自家儿子备了一顿庆功宴,倒是十分有面儿长脸的事。

菜品究竟妙在何处?譬如但凡上档次的宴席上总也少不了鲍脯。这位梅先生所做的红烧鲍脯鲜嫩滑软,鲍鱼边里犹如啖蜂窝豆腐,正中圆心嫩若熔浆、色如琥珀,栾县丞吃了也大赞极品,因与这位先生也素来相识:“请梅先生也入席喝几杯。”

吴典吏到处敬酒喝得红光满面,听得县丞如此盛赞,更是高兴,连忙着人去请。

“你这鲍鱼做得却是一绝,有何秘方?”栾县丞指着盘中已快吃光的红烧鲍脯,寒暄问道。

“大人,鲍鱼是从南越整批运过来的,过大过小都要不得,发足之后应与小汤碗一般大小,选顶新鲜的细羊肚在鸡汤里头煮透待凉,裹了鲍脯,文火上满满烤嫩,如此这般鲍鱼肉质才能渑润滑嫩、柔融欲化。”梅先生提到吃便兴致盎然,说得眉飞色舞起来。

一时被吴典吏四处拉着敬酒的吴文博过来,“多谢梅先生赏光!”

“都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吴大人,不是我唐突,公子将来雏凤清于老凤声,未可量也。”

儿子比自己厉害,正是巴不得的光宗耀祖的乐事,吴典吏听着很是受用。

吴文博喝了一圈,已然有些微醺,被梅先生这么一夸,面儿上更红了,有些羞赧地挠了挠后脖颈:“梅先生过赞了。”

“你小子也未免太谦了。”栾县丞招呼他坐下说话儿,话里话外透着对吴文博的赞许。

不怪栾县丞如此,考秀才哪是什么容易的事。多的是七八十岁的童生。都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可这“一举”都是后来的事,想当秀才得经过十几道的考试,肚皮里头没有点真学问,不考个皮焦里嫩,又怎会有“苛”举的诨名。

粗略而言,光是背诵《论语》、《孟子》、《书经》、《诗经》、《礼记》和《左传》就有四十多万字了,大部分选择“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读书人,穷其一生都考不上科举制度台阶中最低的级别——秀才,那些上了年纪的童生想要穿秀才的长衫,还有迢迢千万里。

栾县丞的话自来是风向标,一时恭贺赞扬之声不绝于耳,吴文博听得耳朵边儿都红了,转着圈儿地朝着四周摆手客气,差点撞到了端菜上桌的丫鬟。

那股子书呆子气依旧,可瞧在栾夫人眼里却十分感慨,小曼若是当时不那么任性,如今是何等地风光,哪至于这会子为了李康那浑小子黯然神伤整日价不愿出门。

“夫人,尝尝这道笋子。”吴夫人作为宴席女主人,就坐于栾夫人旁侧。

是一盘口蘑切了丁与虎爪笋同炒,虽为素菜但胜在食材讲究,口蘑在本地界算不得什么稀奇,难得是虎爪笋不常见,每只长仅逾寸,孤鳌独耸,酷似虎爪,梅先生好手艺,将孙子发得恰到好处,清炒之后笋肉美如玉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