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国产的意义、标准之争的本质(下)(第3/5页)

“应该这么说,现阶段前沿已经在进行的部分项目在我看来就已经都是核心工业了。”

说到这里,方年略作斟酌:“我再举个例子。”

“比如航天科技,我觉得是真·核心,一切都应该毫无商量的掌握在自己手上。”

有点拗口的解释,但在座的大佬都懂了方年的意思。

反正就是有一根红线在那里。

这个话题的讨论在方年坦诚之后,愈发深入。

方年的发言时间也变得长且反复,主要是在用词上具有大量不确定性和反复。

都是为了尽可能的客观描述。

对国产的意义探究是十分深入的。

方年也有以前沿董事长的身份表达几个观点。

依然很简单,相关单位但有所需,前沿必将贡献全部力量,绝对不讲价钱。

当然,方年也没忘记阐明前沿所需要的相对秘密发展环境。

在这一点的表述上,引发了满堂大笑,连平书都忍不住笑容满面。

因为大家都清楚,但凡是某些方年或者前沿有意不公开的项目,最后都是会对全球相关行业产生重大影响的。

应龙、冰龙两个系列,前沿就是始终没有回报明确进展。

一出来就是巅峰。

逼得竞品只能零利润甚至负利润也压垮前沿的市场推广、研发与迭代。

结果得用方年的口吻来说:让不少消费者享受到了实惠福利。

至于前沿,态度始终未变。

方年有足够多的资源与能量,哪怕是只维持前沿系、当康系的相关业务,也足够让这些系列缓慢覆盖研发成本。

而且,像是应龙,根本就是工信的委托产物,白泽半导体已经投入运营的几条生产线都恨不得都用来生产应龙。

订单量不知凡几。

最后……

方年终究还是提出了一个敏感的观点。

“据我所知,欧美西方国家均有在不同时期发过购买本国国货的行政令;

出于我对未来现实的本质恐慌,我曾设想过,咱们是否也应该起码发出购买国货的倡议。”

这个观点,让会议室安静了片刻。

李总眉头轻动,语调平缓,道:“是合理的,但应该是不合适的。”

这话打消了方年的幻想。

他一下就明白过来,再不提半个字。

……

在长达近一小时的交流之后,话题从国产转向了标准。

这事情最先是起于前沿关于集成电路行业的相关申请。

终究也是方年避不开的环节。

李总坦言:“在越来越多标准技术委员会被申请建立后,国际舆论上是有意的把矛头焦点聚焦于是我们主动挑起的标准争议。”

这个问题其实是更尖锐的,更本质的。

没等方年开口,苗为就接过了话头:“标准争执,有愈发被尖锐化的迹象。”

“想来方总你也知道,欧美地区的行径向来是他们做过,就认为我们也会做同样的事。”

“……”

说到这份上了,方年还是很懂的。

于是,方年笑了:“胡搅蛮缠?”

“他们从骨子里就是那种卑劣的海盗思想,从基因中就不够强大。

遇到挑战,最先想到的不是怎么应对,而是先转移矛盾,再无限扩大。”

“……”

“其实如果用他们的逻辑来看待,有关于标准的事情就很简单,洗劫财富罢了。”

“若是再扩大化,也是归结于国产化上来,规则框架最终还是要落地的。”

“……”

“本质问题其实不是我们身上的,是他们内心太虚弱了,经不起风浪。”

“可历史是一个环,按照事物动态发展的规律来看,美洲是最经不起风浪的,所以也最心虚。”

“……”

说到后面,方年忽然止住话头,几乎是毫无征兆的。

然后又用了惯用的举例说明。

“我们前沿的各个实验室跟高校之间的合作比较紧密,我偶尔也会看到一些超前的前瞻性报告;

具体来说,其实汽车工业是个很好的参照行业;

国内汽车工业也还算努力,却始终在一个简单的发动机技术上受限,不就是最简单的标准本质?”

“因为标准,所以受限。”

“根据一些前瞻性报告,汽车工业的动态发展必然是抛弃内燃机的,至于新的标准该有谁来定义,以本质问题来说,应该由大家共同定义。”

“哦……对,说起这个汽车工业啊;

女娲等实验室有个不太大的联合项目,合作单位有比亚迪等,全称太长我也没记住,简称是电动车机体系。”

“据说进展相当顺利,大有赶超一些率先入行的海外大企之势,如果苗部有需要了解,我让吴伏城去您办公室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