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第2/13页)

直到锦书第二次打手语抗议,七婶才得出空来搭理她,却又责怪她事先不通气,原来萧山盟的手语这样好,害得她白担心一回。

锦书得意地回她,不事先告诉她的目的就是要带给她惊喜,萧山盟是手语教练,如果较起真来,七婶还要做他的学生,这是一份花钱也买不来的大礼,以后七婶又多了一个可以说说贴心话的人。

七婶忽然想起潜逃在外的黑毛,心头泛起一阵酸楚,抬起袖口擦擦眼角。黑毛虽然作恶多端,却是个孝顺孩子,可他从不肯下苦功夫学习手语,以前在家的时候,七婶时不时地被他干的坏事气得半死,可是打他打不到,骂他他又“听”不懂,每次都以七婶独自饮泣而收场。也许是上天开眼,可怜她大半生六亲不靠、命运孤苦,晚年时给她送来锦书和萧山盟,两个孩子都知冷知热,乖巧懂事,虽然一年里陪伴她的日子有限,却也让她有个盼头,可以告慰孤单的晚景岁月。

萧山盟在半路上听锦书介绍了一些七婶的情况,这时见到她孤身一人,又聋又哑,生活条件窘迫,心里非常同情。而且她是锦书的干妈,更让他有亲近感,所以“说话”时也不见外,刻意哄她高兴。七婶乐得合不拢嘴,直说很多年没这么开心过了。锦书就故做吃醋状,说七婶偏心。

吃饭时,萧山盟一个劲地夸七婶的厨艺了得,他坐了几个小时火车,也真饿了,连扒两碗饭,菜也吃了不少。七婶“说”她做的都是家常菜,锦书的厨艺才真是好,烹饪这件事看上去简单,要做好却不容易,锦书的手艺像是从胎里带来的,普普通通一道菜,经过她的手,就好吃得不行。萧山盟以为她有意夸张,半信半疑地看看锦书,“说”从没吃过锦书煮的菜。

锦书读懂他眼神里的怀疑,委屈地撇一撇嘴角,“说”学校里没锅没灶,没米没盐,她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她原本想承揽这顿晚饭给萧山盟接风,可是七婶非要争抢这个“荣耀”,她拗不过,只好退让。

七婶“大度”地建议她索性承包明天的早中晚三餐。锦书遗憾地表示,明天日程已经排满,上午观赏流觞亭,下午攀登苍莽山,都是萧山盟期待已久的行程,满打满算只能在家吃一顿早餐。不过她已经想好早餐的伙食,一锅红豆粥,配羊肉野葱馅包子,外加一碗木耳洋葱鸡蛋卤的豆腐脑儿,吃饱后暖暖和和地开拔。

萧山盟听得入神,“说”这餐还没吃完,已经在期待下一餐了,忍不住又夹起一片羊肉放进嘴里。七婶忍俊不禁,直“说”萧山盟率真可爱。

七婶劝他多喝几口米酒,“说”这是大楚原地区的特产,活血养胃,不伤人的。锦书掩着嘴偷笑,揭他老底,“说”他的酒量惊人,不喝刚刚好,一杯酒下肚,脸红得像落汤虾子,两杯酒下肚,就不知道东南西北了。

七婶“听”不过去,“骂”她促狭,口没遮拦,又见萧山盟笑嘻嘻的,并没往心里去,才摇头“说”他没口福,楚原米酒已流传上千年,远近驰名,楚原儿女从十几岁起就开始喝米酒,所以每个人都筋骨强壮,不染风寒。

萧山盟恍然大悟,“说”他终于明白为什么锦书的酒量那样好,而且不喝啤酒和红酒,只喝白酒,原来根子在这里。

不知怎么,他忽然想起他俩和章百合在蓝房子餐厅喝酒的场景,对章百合当时意味深长的话又多了一层理解,心里“咯噔”

一下,蛮不是滋味。

趁着热乎劲儿,锦书牵着话头儿,让七婶把血玉送给萧山盟当见面礼。萧山盟不明白她的意思,也不知道血玉是什么,忙“说”不要七婶的东西,他是作小辈的,孝敬才是本分,不能贪图长辈的财物,否则心里过意不去。

七婶琢磨一会儿,“说”萧山盟第一次登门,按理应该有一份见面礼,她也没什么拿得出手的东西,这块血玉原本是给大军媳妇留着的,现在大军不知道猴年马月才能回来,娶媳妇的事更是连影子都摸不着。锦书是她的亲闺女,萧山盟是她的半个儿子,把血玉给他是物得其所。说着话,拉开五斗橱上一个上锁的抽屉,翻出一个油布包,小心打开,取出一块殷红如血的玉坠,放到萧山盟手心里。

萧山盟听她说得郑重,就恭恭敬敬地接过血玉,端详两眼,不过是一块圆环形玉坠,青白底色,缀以一条条红色的纹理,像失眠者布满血丝的白眼球,玉坠背面刻着两团花纹,好像是梅花篆字,但一个字也不认得。

他对玉石没有概念,不知道这东西是否贵重,但既然七婶珍而重之地把它保存在柜子里,对她来说一定价值不菲,自己和她第一次见面,又没有礼物作为交换,没有道理接受这份沉甸甸的心意。他才想推辞,忽然瞥见锦书向他悄悄使眼色,鼓励他收下。他心里纳闷儿,不知道锦书怎么突然贪图起别人的东西来,她既然坚持,自己也不好违背她的意愿,而且七婶执意要给,他就犹豫着收起来,心里却七上八下地不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