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回城知青(04)(第4/4页)

小孩子心里明白着,虽然小姑以前也对他和弟弟还行,但真的只是还行。

说好真谈不上。

可小姑的来信,让他对小姑很失望。还没有收割就提前借粮食,这也有点太过分了。

即便真的减产,但也不是颗粒无收,多少能收一些。还有他和弟弟们来的时候,可没有见老家遭灾,没有水灾,没有旱灾,那欠收,减产从哪儿说起。

即便减产欠收了,队里也会分粮食,只是分的多与少。分的再少,那今年也能对付过去。缺粮食也不是马上就缺。

本来粮食就不多,家家户户,都是吃个六七分饱。这样能吃一整年,没有几户人家餐餐吃饱饭。偶尔过节过年才吃个饱饭。

已经是个习惯,不管怎么算,也不该现在来暗示借粮食。只是不知道这是小姑的意思还是小姑父的意思,又或者两人一个意思。

折好信件,心中冷笑,真以为自己是散财童子,钱多的发烧。自己愿意养夫家三个侄子,除了可怜同情,还有别的考量,以及当时的处境等等。

还有她养的活 ,才接手的。

至于那小姑子,夫妻两人养两个孩子,不说日子过得滋润,至少不会现在就过不下去。

一封信,没有几句是对自己与盼盼,还有三个侄子的问候,全是他们自己的那些狗屁倒灶的事情,全是哭诉他们怎么怎么困难。

“知道,我又不是没在农村待过,写信过来至少需要十天半月,即便现在开始秋收,可寄信前,还没有收割。

也不知道是你小姑的意思还是你小姑父的意思。不管他们谁的意思 ,我都没有办法帮他们。

你小婶我,也不是什么有钱人。一个月的粮食也是有限量的,就你们三个的粮食,还是我想办法得来的,哪里有多余的接济他们。

我不找你小姑他们借就不错了,哪里有多余的。你们三个来了燕京也有两三个月的时间,也知道,城里人买粮食都是凭证买,每个人按照年龄,按照性别,工种定额。你们三个暂时还没有燕京户口,你们三的粮食都是想办法弄来的,再像多弄,我可没有办法。

弄粮食,可是要到处求爷爷告奶奶 ……”

知道小婶说的话,都是事实,庞天亮心里明白。

“小婶,我知道的。我懂的,那我们以后的户口能迁过来,能分配到粮食不?”庞天亮对于城里户口,农村户口,还没有多少概念。现在唯一着急的是,有了燕京户口,以后他和弟弟们就有了粮食定额。

小婶也不会每月都到处求爷爷告奶奶。

把信件放回房间,杨清撩起衣袖,去到厨房炒菜。

转眼又是一个月。

老家

庞燕家里

堂屋的炕上,于父问小儿子,“勇子,给你媳妇儿的嫂子寄的信,你确定地址没有错吗?”

“没错的,我去燕子她娘家队里找老支书要的。我从信封上抄下来的。

老支书说了,那是新地址,之前的屋子只有一间,住不小几个孩子,新租的,与以前的地址差不多,就是一条胡同。”

于勇可是反复对了几遍以后才抄回来的,错是不会错的。唯一可能的是,那边不愿意搭理自己借粮食这事,所以不回信。

于父吧嗒几口旱烟,又说,“那就是你媳妇儿的小嫂子不愿意搭理你们,要不然不借粮食就罢了,连封信也不回。”

忧愁到不至于多忧愁,只是便宜没有占到,心里多少有些难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