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五零(03)(第2/4页)

现在这样不得亏死啊?”

杨大嫂望了一眼身后,笑着说,“那有什么,清清说了会还钱。家里存的那点钱,本来就是爹娘之前攒下的。从我进门以后,家里接连的娶儿媳,孩子出生,嫁女儿,这些年也没有攒下钱。还花了不少之前攒下的钱。”

其实大部分家庭都是泥巴萝卜吃一节洗一节,哪有什么存款。不倒欠账,就已经是富裕的人家。

边上的妇女好笑的“嗤”一声,“桂芬,你搞笑的很嘞,之前那些年都没有解放,你家租田种,能攒下钱,是说笑吧?”

“怎么不能攒下钱,我公爹和三叔那时候都会编竹筐,编凉床还有卖些山里采的板栗卖,怎么就不能攒钱。我公爹还会木工,手艺又好,那个也挣过钱,咱村就是周围的十里八村谁不晓得啊?”

一直挑是非的妇女难得没有反驳,认同的点头,“那倒是,你公爹和你三叔都有手艺,那时候长期带着你男人他们几个孩子一起做木活,是挣钱的。”

暗戳戳的在心里悄悄的盘算着,杨家人有手艺,这些年挣了多少钱。

可惜,她算了半天也没有算明白。

家里热火朝天的忙碌了起来,在市里的杨清也没有闲着,布置家里,家具都留给了她。她连跑了几次黑市,卖了一些手表。空间里的几储物箱特意定制的这个时代的手表,都是在原厂定制的。

只是用了以前的制作工艺,换了不少的钱,这些手表现在不需要票,价格却比市供销大楼要卖的贵一些。因为供销大楼里时常断货买不到。

有些人结婚订婚急需,就只能上黑市买。

换了钱的人,还顺便在家里让人帮忙改造了一番。

改造后的家里 ,更适宜人居住。

此时的市里,最高的楼也只有三层,各大单位大部分都是平房。各厂也很少有楼房,楼房在这样一个地级市很少很少,到处都是灰尘扑扑的黄土路。

老街因为在战争年代有拓宽,勉强不是黄土路,还有一些狭窄一些的老街依然是青石路。

但凡是新开拓出来的路,都是尘土飞扬。

市区一共不到九万人。

家里加紧改造完毕,该置办的全都置办好。即便是院子里,改种上的蔬菜也种好,还有种了西瓜,种了八方瓜,以及香瓜。

在院墙边还种上了葡萄,种三方院墙都有种,还有院子里种了一棵桃树,一棵橘子树。

家里弄的齐整,每一间房间都买了老式深蓝色高低床,配上老式的床头柜。

每个房间标配的一个老式衣柜,用砖头垫脚,衣柜放在砖头上。还有一个放置脸盆搭毛巾的三角架。书桌,椅子,小圆桌。

屋内的窗帘也是清一色的蓝色窗帘。

唯独她自己的房间窗帘在深蓝色的基础上有小小的亮色边边。

转眼杨清已经开始上班,厂里的仓库有很多。她在废旧仓库做管理,全是做废了的次品堆放仓库。

她不负责看仓库,只是负责登记造册。进了多少,出了多少,出去的那些次品是流向什么地方。

这些要一一记录在案,她的工作总体来说还是很轻松。工资比车间的一些年头旧的高级技工是要少一些,可也还行,养活母子俩,稍稍结余一点也有。

六月三日,一上班就被仓库管理科的秦科长喊住,“小杨,你再去一趟次品仓库,等下有一批次品要入库,你去登记入册。”

“好的,科长,这次次品是什么咋回事?”杨清想提前每年都囤一些次品布料,以后家里好些年不用再买布料。

“压花没有压好,但问题不大。”

“哦。”

带着笔与册子,杨清朝隔壁走去,他们仓库管理科就在第一排仓库的头一间。

次品仓库在后面一排,次品肯定是不好卖,一般都是用来节日作为职工的福利发放下去。或者厂里的职工自己愿意的可以花钱购买一些瑕疵比较少比较轻的次品。

卖给厂里的职工,价格都很低,一是创收,二也是造福职工。

走出去,杨清直接去到次品仓库等待着。看守后面一排仓库的老职工快退休的龙盛。

“龙叔,等下有次品送来。”杨清在小屋门边坐下,望向外边。

再有几年就要退休的龙盛,一脸的胡子拉碴,精神状态萎靡,看着就丧,有气无力的拿出来钥匙放在桌子上,问,“多不?”

“不算很多。”

上班的这段日子,杨清知道眼前的人是个什么人。不好不坏,常常游走在灰色的边缘地带。

杨清几次看到他与厂里的一个人搞的像是秘密接头一样,两人肯定有猫腻,具体是什么,她不知道,也没有精力去查。

挺着大肚子的杨清,等了一会儿就等来了送次品的一群人,用推车推着,一群人都各自推着走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