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六零村医(11)(第2/4页)

朱媒婆即便是三寸不烂之舌,也说服不了覃父。

就这样,第一次的介绍对象以失败告终。

覃三丫还不死心,打算继续勾搭那位有出息的年轻小伙子。

可惜那位不上当,也压根儿没有看上她。无论她送多少个秋波都没有用。

日子过得宁静,各家各户也不出门,大家都猫在家里,一天只吃一顿,今年丰收,各家各户基本上都还有一些余粮。

吃喝上也没有大问题,杨清的日子过得悠闲,唯一有些不同的是,隔上一些天就能看到休假来找她的顾朝阳,司马昭之心,人皆有之。

杨父杨母已经搞清楚顾朝阳家里的基本情况,很是同意这门婚事,只是闺女自己还没有点头,她们也只是在边上敲边鼓。

杨清最近被父母那边鼓敲的很是无奈。

这不,一大早的,刚吃完早饭。杨母不知道怎么左拐右拐的把话题拐到找对象上面去了。

“清清,你想好没有?那顾同志其实蛮不错的。到时候你还不用去住他们部队,自己挣钱还能养活自个儿。”杨母是觉得蛮好的,顾同志看着不多话,但人不错,勤快,做事有始有终,听他说,家里情况应该还是不错的。

杨清无奈的望着亲爹,可亲爹也爱莫能助,只能低着脑袋不说话,也不看闺女 。没有援助的杨清只能说,“妈,您这是给顾朝阳收买了吗?”

“你这孩子,什么收买,你知道个啥?”

杨母白一眼闺女,没好气的说,但语气宠溺,没有丝毫说闺女的意思。好女婿错过了可以再找,闺女可只有一个。

怎么也不可能说自己的闺女。

“妈,我有分寸,过完年再说。爹,你说二叔他们这次回来能住多久?”话题引去了过年要回家的二叔一家。

“估计是要常住吧,我看你二叔那信里的意思是,他可能会调回来,也不知道在哪边,是咱后山还是省城那边?”

卧牛生产大队这边有一个师的兵力,常年驻扎这边。省城那边的部队人数就更多。

老二信中也没有明说,他也不知道,多年来,老二一直想调回来,这次倒是有了一点点希望。

“啊,调回来呀,那蛮好的。只是我两个堂哥他们一个在军校,一个在部队,他们以后会不会就在咱省这边当兵?”

“那不晓得,在一个省也不会和你二叔在一起。”杨父以前听老二说过一些,大致知道一点点。

“哦,二叔离家近也蛮好的。有空可以常回来看看。”杨清感触不深,记忆中虽然远在外地的二叔也蛮疼她,但毕竟很少在一起,感情不是很深。

她只是替杨父高兴。

“那肯定的,要是能分到咱后山这边就好了。”杨父有了新的展望。

在闲话家常中,很快进入了腊月。

腊八过后,转眼就是小年。

腊月二十三(北方小年),一早,杨清还没有起来,杨母就带着杨父从老宅跑了过来。

进门就喊,“清清,起床了没有?”

没有完全醒来的杨清,咕哝着迷糊的说,“妈,让我再睡会儿。”说完,翻个身继续睡。

“哎呦 ,我的小祖宗,快起来,你二叔他们一家马上就要到了。不能等你二叔他们一家到,你还没有起床。”

杨母上炕直接用手挠痒痒,惹得杨清不得不起来。

母女俩在房间里忙,堂屋里,杨父正在烧炕。

大孙子那屋,已经收拾出来,给杨二叔他们夫妻住。建国搬去东厢那边的一间房去住。至于杨二叔家的两个儿子住一间房就成,都是单身汉。

杨二叔结婚迟,他的儿子都比杨父的儿子小好几岁。

两个儿子,一个二十四岁,在部队任连长:杨卫国,一个:杨卫军二十一岁,还有一年就多点,就军校毕业 。

兄弟俩倒是与家里的大爷三叔都蛮亲的,小时候在老家住过几年,那时候人已经懂事有了记忆,记得老家亲人的好。

兄弟俩也很疼杨清这个妹子。

她们这一代就杨清一个女孩,又是年龄最小的,哥哥们对她都是很好很好。

母女俩叽歪时,市里火车站,杨大海赶着马车等在外面,借的大队的马车。

不停的在马车边,踱步走来走去,哈气搓手。

二叔他们一家是早上到,他早早的赶来等在外面。

火车卧铺车厢,一家四口,正在收拾行李,之前已经寄回来不少,随身携带的也不少,确定了,杨二叔杨二婶调回来还就是后山的那支部队里任职。

家里的东西能带的能寄的全要弄回来。老话说的好:破家值万贯。

节俭惯的夫妻肯定是要都带回来。到部队报道的时间是年后,寄的物件全部寄在大哥家里。

“爸,妈,慢点。”火车还在行驶中,杨二叔杨二婶就忙的不亦乐乎,一排排的大包全摆的整整齐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