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9章 科技跃进(第2/5页)

当然,等到后期,产业规模上来,有能力奢华的各种生产线都上他个几十条,T880反而又变得价值降低了。不需要其来回奔波当万金油,机械臂虽然单一,但更专业高效。

现在就是需要大量万金油的时期,T880甚至还能武装一下,对付那些对第一秩序有觊觎之心且付诸行动的豺狼。

赵文睿作为堂堂统帅,偶尔狩猎行,天天当巡逻兵就不是个事儿了,没有这样主人反过来全天候伺候仆人的道理。

所以T880的生产具有标志性,更能代表第二轮。

到了第三轮,则是一次全面的产业格局的升级。

是第一秩序的工业从作坊级走向大工厂的过程。

当然,这个作坊,也只是赵文睿的标准,如果按当前的生产力,一天生产组装140台T880,且不耽误其他工业进程的工业体系,无论如何都不能说是作坊。

换成灯塔国,这样的生产链条,那是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F22生产线系列,F22战机跟T880比起来固然块头大的多,但涉及的零件种类,以及生产难度,绝对是T880更胜一筹,所以将F22生产线的规模也折算一下,T880生产线的效率,跟F22生产线全力开工生产,是不相上下的。

这样的都是作坊,那么现在的地球有几个不是作坊的呢?

但赵文睿的认可度无疑是更高的,他的衡量标准是以星舰为标准单位的。

一天能生产组装出一艘米诺陶斯级战巡舰,才算是标准工厂。

觉得标准有点高?可是就连雷诺游骑兵的拖曳舰承载的舰船坞设备,完全展开都能达到这个水平,那么大的产业链却连那么个舰船坞都比不了,好意思说自己是大工厂?

就算是舰船坞一体打印技术的逼格高,可这边的量在那摆着。以赵文睿的打造的工业大厦为例,2公里边长的正三角形,高度300米,内部还有地下层,这是个怎样广阔的内部空间?内部分层可以布列多少设施,一大堆设备轰鸣运转,等于是同时在生产许多部件,还是比不过一体打印,只能说明整体产业技术差太多了。

而那样的差距赵文睿是不能容忍的,毕竟他开了纳米虫的挂,结果就是个温吞吞,太没牌面了。

所以他的标准,就是一幢产业大厦,就要有一个SC宇宙人类舰船坞的建造能力,当其全面转产,专项于一,能一天打造一艘战巡舰出来。

其实生产出来,也不代表直接就能用了。哪怕第一秩序素来出精品。

但其实这个精品,是在高规格的基础上,再以纳米虫优化,进而在某些方面的性能达成超时代效果,才精品了的。

现在是不可能这么搞的,因为生产体系本身就不是高规格,也没有额外的纳米虫去投资每一艘产品。

于是生产的其实就是标准产品。

标准产品总是会在实用阶段表现出这样那样的小问题,需要差不多45天左右的试运转,无大问题了,才能打上合格的标签。

之后也许还需要根据舰队的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并以之为基础,进行一系列包括武器、装甲等等的调整。

所以真正定型,是随着舰队的完成而完成的。

一旦定型,接下来就省力一些,缺啥补啥,相关资料数据都是成型的,直接开造,试车没问题,塞进舰队。

基本上就是这么个套路,所以来来去去的,一艘舰从下生产线到真正开始执行任务了,怎么也得半年。

而赵文睿哪怕再过半年,也不可能开始生产战舰。

因为他需要先完成产业大厦的自我复制,把规模提上来。

十个舰船坞一齐造舰,两到三天,一支舰队就基本出来了,然后集体调整,这又涉及相关产业,因此实际上肯定不光是十幢产业大厦,还有别的设施。

甚至还需要星港,弹药生产等等设施,这都得先有,不能舰造出来了都是空枪没弹,还得停在野地里,那绝对是统筹工作的重大失误。

所以目测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产业复制,大造特造,而且种田怕断资源,怕被打扰,可这些问题又都是会实际存在的。

不说别的,单单说一个舰壳的问题,哪怕是降低了星舰的档次,舰壳也得是在太空冶炼厂制造更合适,因为在失重状态下,合金的融合可以更均匀。

地球上也不是不能,可建立类太空环境的成本太高,包括时间上的消耗。

而你都在太空大开冶炼厂了,灯塔国之流又不瞎,怎么可能会无动于衷?

光是让大量设备上太空,就将是万众瞩目的盛况,民众可以看个红火热闹,官方就绝对不会,所以到时候绝对是事儿。

撕逼?很有可能吧,反正剑拔弩张的互动是肯定的。竞争轮回者也不会坐视不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