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一章 加强宣传(第2/3页)

说到了这里,众人自然都能明白宁渝的意思,可是宁忠景、崔万采等人却多多少少有些忧虑,他们所担心的地方不是其他,而是这背后所涉及到的理念上的冲突,即这种宣传方式本质上是在发动民众,尽管很好用,可是也是一把双刃剑。

因此无论是报纸、戏剧乃至于小说,本质上都是在开启民智的过程,只有百姓有了自己的想法,才会从这里面得到感动乃至于其他的情绪,问题是这种想法不一定是完全利于朝廷的,若是将来被有心人所利用该怎么办?

当宁渝听完了宁忠景等人所表达的忧虑之后,心里并没有太多的奇怪,因为这个问题的本质,就是这个时代的最大矛盾冲突点,没有之一。

严格来说,自从火枪问世以来,战争的形态就在逐渐发生着变化,等到了火枪技术逐渐成熟之后,传统的战争模式也就被彻底颠覆,从而也使得战争中的关键因素发生了变化。

在古典战争当中,大家通常都会践行精兵战略,真正一线作战军队的数量始终都控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准,这个时候军队的质量大于数量,只需要一部分精英就足够引领一场大战的胜利,因此像关陇贵族集团、蒙古贵族集团以及八旗军事集团等等,都曾经成功取得了天下。

可是等到了火枪时代之后,战争变成了排队枪毙,三个月的时间就能够训练出一批能上战场的士兵,而那些纵使训练了十年二十年的武士,在火枪面前也只能变成一堆烂肉,数量的决定影响力得到了大大加强。

就好比宁渝之前所说,到了这个时候,战争已经变成了一道数学题,计算人数以及火力,从而便能得到战争的结果——这话当然有几分开玩笑的成分,可是也反映出了一点,火器时代的战争,从少数的精兵到大规模普通士兵的演变,是必然的事实。

至于复汉军之所以能屡屡以少胜多,完全是因为复汉军在用新式军队吊打清廷的旧式军队了,如果将敌人换成英军或者是俄军,那么就不会赢得那么简单,到时候数量就会成为很重要的决定因素。

因此,当人成为了战争的决定因素的时候,自然也就需要越来越多的人拿起枪走向战场,以目前各大国的人口来说,拿枪的人在理论上是足够的,可是如何才能动员他们,才是真正的问题。

如果只是单纯的封官加爵,其实并不够,因为打仗是会死人的,光希望用军功来获取财富地位的人并不多,还需要将那些不愿意进军队的人,变成能够拿起武器的士兵,才能满足这个时代的需求。

对于这个问题,现在的西方各国都已经开始思考,因为传统的方式都已经逐渐失去了作用,想要动员人民来打仗,就还需要一些其他的东西,而这个东西被普鲁士人找到了,那就是教育,通过教育的方式,让国民拥有主人翁的意识,让他们会自愿拿枪战斗。

宁渝心里知道,眼下的宁楚还不能进行大规模的基础教育,那么反过来利用报刊、戏剧、小说等等,也可以在悄无声息中去引导百姓,这也是宁渝一直以来的目的。

“朕过去曾良思甚多,深以为民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清廷之衰落,自然也逃不过这个道理。”

听到宁渝这么说,众臣无不点头应是,毕竟清廷是以八旗入关而得天下,在任用汉人上始终都有几分保留,对汉人是既用且防,这在无形当中也就有很大的一块短板。

毕竟天下人可不是瞎子,过去只有你爱新觉罗一家官铺子,那为了当个官,委曲求全也就罢了,可是等到宁楚起事以来,天下人便多了一个选择,开始观望起来,等到宁楚一统南方之后,这清廷其他的汉臣可就开始嘀咕,人人都在考虑后路了。

官场如此,民间更是如此。

见到众人点头应是,宁渝随后便抛出了自己的想法,“于我宁楚而言,要拉拢的也不仅仅是这天下的士绅地主,还有无数老百姓,因此报刊得让百姓能看懂,戏剧也要百姓能看明白,他们才会心向朝廷。”

“这件事教育部一定要协调好,在战前好歹也要排出个七八个戏来,简单一点就行,主要内容就放在咱们之前打的那些仗,还有对北伐等,内容一定要审核好!”

“臣遵命。”

教育部尚书宁忠权沉声道,心里却已经开始盘算着,这新的本子找谁来写呢?

……

四月下旬,宁渝带着内阁次辅宁忠景、枢密院副使宁祖毅,已经群臣数十人,在禁卫师的第一团的护卫下,沿着长江水路朝着武昌出发,这一次巡视将会是北伐之前的最后一次巡视,其目的自然便是位于武昌、汉阳等地的军工厂。

现如今的武昌、汉阳二城,已经彻底成为了宁楚所有军备的生产地,拥有枪炮厂、火药厂、手榴弹厂、火箭弹厂等等大小生产厂十余家,每日里都会有海量的资源流进这些厂房当中,并且还有大量的成品武器被运出分发至各部队,光是为了这些厂所服务的所有工人,都多达三万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