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第3/4页)

杨彪默然不语,心中感叹,这等细致的实务之法,竟是出自陛下之口么?

杨修见父亲沉默,又如从前一般,笑道:“父亲心里有难事儿?”

杨彪不答,问道:“陛下这一趟出去,可有什么异样之处?”

按道理,是不能这样问帝王起居行止的。

但是法律虽然如此,父子之间,却也不必避讳。

杨修道:“异样之处?倒也不见有什么异样之处。陛下倒是挺喜欢羽林郎中的少年人,对其中吴郡来的一个叫孙权的少年人颇为优待。”想了想又道,“想来是因为二人同岁的缘故。”

杨彪目光落在杨修腰间的佩剑上,道:“陛下之物,怎得在你身上?”

杨修一笑,于是将出行时,奉命吟诗舞剑之事说了,乃是皇帝赐的。

杨彪到底沉稳,道:“既然是御赐之物,当妥善收起,善加保管才是。你带在身上,若有意外,便是不敬,也容易叫人拿住。”

杨修少年跳脱,不以为意,道:“父亲便是太小心了。其实照我说,我带在身上,陛下才喜欢呢。若不会为了给我带着,陛下为什么要赐给我?”

杨彪年纪大了,又是独子,倒也并不继续念叨,便抛开此节,随他去了。

杨修摸着腰间的佩剑,想到下午在未央殿中皇帝的话,沉吟着问道:“父亲,城中闹得沸沸扬扬,那曹子脩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杨彪方才面上的温和一敛,肃容道:“这事儿不是好玩的。你不要搀和。”

杨修揣摩着父亲面色。

杨彪看着他,忽然问道:“可是陛下问你了?”

杨修笑道:“陛下问我什么?我跟着陛下回来的,跟他一样,什么都还不知道呢。”

杨彪松了口气,道:“总之,你不要跟着搀和。等事情过了,我再同你说。”

杨修知道父亲的脾气,他既然这样说,当下是问不出什么来了,于是起身伸个懒腰,笑道:“这一趟可累死儿子了。我且回屋饱睡一觉。”

杨彪含笑望他出了书房,忽然透了口气,脸上已是一丝笑意也不见了。

仆从来传话,道:“大司农请见。”

这是士孙瑞来了。

士孙瑞与贾家乃是儿女亲家,与长安城中的豪强颇有几分关系。

当初士孙瑞跟随王允,灭董卓,乃是士族的中坚力量。这么多年来,与杨彪一门的关系也很好。

杨彪明知此时来人乃是麻烦,却也不得不接下这麻烦。

毕竟比起曹昂、贾诩等人来,到底还是士孙瑞算得上是自己人。

随着皇帝回到长安城的消息传来,朝中各方势力都铆足了劲儿,底下的豪强各族也都捏紧了拳头。如杨彪、士孙瑞等人,早已上下通气,想好了若是皇帝传召,要如何应对。务必要一击即中,将曹昂等人与皇帝切割开来,从此要皇帝仰仗他们的势力。

虽然杨彪、士孙瑞等人没有把这话说出来,但是他们心底都有一个隐隐约约的念头,那就是什么都不做的皇帝才是最好的皇帝,才是他们心目中期待的圣君。一个年轻的,没有母族势力的皇帝,在这乱世之中,只要仍保有其象征意义便足够了,但是一切政令,一切权力都归于尚书台。这才是士族们、名门望族所出的公卿们,所期盼的圣君。

袁夫人又往阳安大长公主府中走动了两次。

阳安大长公主刘华这几日见不到在军中的丈夫伏完,只能夜里问长子伏德。

伏德沉吟片刻,道:“当初益州牧亡故,其三子继承父业。当时其长子、次子都在长安城中,皇帝曾经让我去安抚此二子。益州豪强众多,是宁愿要这年幼的第三子做傀儡,也不愿迎这两位成人的儿子回去的。朝廷这次的事情,母亲还是不要往皇帝面前开口了。陛下心中其实都明白的。”

阳安大长公主闻言,长叹一声,道:“看来朝臣都错看了陛下。”

伏德道:“儿子若非常伴陛下身边,也是要错看的。”

“却不知此事要如何收场。”阳安大长公主有些担忧。

“且看陛下行事便是。”伏德宽慰母亲。

要看皇帝行事的,不只阳安大长公主一人,众方势力都要看皇帝要如何应对。

谁知道万众瞩目之下,皇帝却什么都没有做。

刘协如常批阅来自各地的奏折,虽然如今各地都对长安阳奉阴违,但表面的尊严还是要维护的。

至于曹昂一案,似乎暂时搁置了。

石黄没有得到来自己方势力的示意,也不好断案。毕竟此时法律繁复,车驾西行,又有所丢失,一样的事情,可以判殊死,也可以判鞭刑,端看上意。

一个月后,旱情与蝗灾愈发严重,流民已经来到了长安城门外。

是夜,刘协来到了诏狱,面见已经被收押许久的曹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