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章 属于华国特色的科幻片(第3/3页)

“老郭,听李导说你去好莱坞学习就是为了拍真正的硬科幻,到底是什么题材啊?”

“我打算改编大刘的小说《流浪地球》,去好莱坞之前我就想好了,这两年除了在剧组和特效公司学习,也在构思剧本,画了些概念图。”

谈起自己精心准备的片子,郭凡也很兴奋,说着从包里拿出厚厚的一沓稿纸,每人分了一些。

“你们看看。”

众人从郭凡手里接过了一张张电影的概念图,有悬挂式挖掘机、重型越野运载车、巨大的行星发动机、废弃的京城国贸冻成冰雕、导弹发射车和充满科幻感的驾驶舱……

充满重工业美学风格的概念图给了众人巨大的冲击力,宁昊看了两眼就忍不住感叹,“这才是科幻片啊!”

国内没有正儿八经的科幻,《机器侠》那种片子不是,《月球》也不是科幻大片,众人都是年轻的导演,没有不喜欢科幻的。

良久,放下稿子,对郭凡赞叹不已。

“我感觉这和好莱坞科幻片的风格有点不一样啊,但是这种感觉、冲击力比很多科幻片都要强烈。”吴经问道。

李谦一边翻着《流浪地球》的剧本,一边说了句,“这是苏连重工业美学风格。”

吴经恍然,难怪看着跟好莱坞的科幻片不太一样,又问道,“苏连重工业美学?不是去好莱坞学习的吗,为什么不用好莱坞的风格?”

“因为我要寻找中国科幻片未来的道路,想了很久才决定的。”郭凡解释道。

“中国科幻片未来的道路?”

这么重的一句话,让众人不禁细细琢磨了起来,郭凡这不光是要做中国科幻的开拓者啊,是要给中国科幻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

郭凡接着解释自己的想法,“我要想寻找到合适的美学,能想到的就只能是苏连的东西,苏连的大重工业的东西,这跟我们是有勾连的,我们对这个东西是有认知的,是觉得会熟悉的。

这也是布尔什维克美学的统一,上个世纪初,苏连想要创造新的美学,以抵抗来自资产阶级的骚扰影响,防止其腐蚀社会主义艺术。

在所有的艺术中,建筑才是唯一一个持久的、巨大的、在公共场合展出的象征,可以说建筑是艺术的公开表达。

在20世纪20年代末斯太琳上台后,建筑越来越多地被要求在整个领域加强苏维埃的言论和集体认同,纪念碑、工业图案以及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的紧密融合,成为了苏连建筑项目的核心。

这些风格,随着当年苏连援建了我国几百个建筑项目,在国内保留了下来,在各大城市一直用到了今天,而且大部分都是集体住宅、工人新村。

《流浪地球》里,面对极端环境和长达100代人的流浪计划,全世界的人类必须团结起来,一座座地下城就如同一个个占地极广、数万人集体生活的工人新村,同吃同住一同上学一起过年,共同组成了命运共同体,这也和选用苏连美学作为基本设定不谋而合。

很多地方,包括装载车这些,都是苏式风格,这个行星发动机,也是我根据已经废弃的保加利亚公产谠总部设计的……”

看着郭凡满脸兴奋地述说着自己的想法,以及这里面的深意,之前只是感慨概念图的科幻感,可是听了他的想法,才明白这里面有这么多的深意。

“这才是咱们华国的科幻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