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风波(第3/3页)

“别说《守门人》了,我现在看《大笑江湖》都有些不是滋味。所有人都知道武侠是我们华国特有的文化,结果秦砚所描绘的江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世界啊?完全没有的侠肝义胆,只有阴谋算计,最后还强调拜金主义。”

“你们这么说未免也有一些有失偏颇吧,秦砚又不是刻意在讲这些内容,更何况在《地球要塞》里,秦砚不也是一直在进行努力展现我们国家的形象吗?”

“别说《地球要塞》,根本就没有看到华文化在哪里。算是秦砚拍的电影,不要忘了无论是电影发售还是小说原著,都是别人灯塔国的公司。

这些声音甚嚣尘上,而且这些言论七真三假,的确可以让很多不明就里的观众产生疑惑。

《生于淤泥》的确是曾经历史的痛楚,可是哪一个国家没有过弯路?所谓“以史为鉴”不应该是一句虚话,一味的粉饰太平只会让人失去警惕与敬畏之心。

而这也是秦砚拍《生于淤泥》的一大原因,在别有用心的人口中却成为了秦砚拿着国家历史去谄媚西方审美。

或许这些言论并不会直接对两部电影的票房造成多大的影响,但这些可是立场与原则问题,如果秦砚一旦被扣上一些奇怪的帽子,华砚后续的电影拍摄都会有很大麻烦。

除了内容之外,他们又找到了新的攻击方式。

“说实话,我是真的不明白,为什么《生于淤泥》这部电影能够获得康城电影节的评审团大奖,有任何深层的主题吗?”

“他的确想要表达一些问题,秦砚完全根本没有剖析到最核心的问题。这明明就是一个国家和社会政策的问题,他拍电影想表达什么呢?”

“拍了电影还不是给他赚钱。我看秦砚现在就是在卖噱头,用农民工的痛苦来拍电影,吸引大家的关注度,其本质就是在赚钱罢了。”

“老百姓到底有多痛苦他不关心,他只关心能不能给他攒名声、赚钱。”

网上这些言论真的很可笑,当他们挑不出电影缺点的时候,就开始从电影制作人的私德去批判。

本就是无中生有的问题,在春秋笔法之下看上去又似乎像那么一回事儿。

很多路人对于真相如何并不关心,他们只想对秦砚进行审判。

人类一向热衷于造神,同时又热衷于将神从云端上拉下来,狠狠踩在脚下。

秦砚从身后抱着谢北杨,这几天为了避风头,二人难得在家里好好休息了一番。秦砚低声说道:

“不要老是去看这些评论,他们只不过自己手里没有一头牛罢了。”

谢北杨原本以为自己能够很淡定的看待网友们对于《生于淤泥》的评价,事实上这是谢北杨从业以来最重要的一部电影,同时也是他付出最多、最自信的一部,他怎么可能毫不在意。

“别担心,我们不是早就做好准备吗?不要忘记我们拍这部电影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