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杀青(第4/8页)

但谁知道这个时候华国电影集团的领导突然找上了秦砚,并且告诉秦砚有一人想要和他见上一面,这个人正是国师。

这一次秦砚更加早的来到和张一谋约定的地点。

张一谋进来的时候,他带着一顶黑色的鸭舌帽,身上穿着也很朴素,就像一个普通的中年男子。在秦砚的记忆之中,张一谋一直都是这种朴素的装扮出现在公众面前。

张一谋进来之后,秦砚立刻起身:“张导,您好。”

秦砚对于张一谋是打心底里的佩服,在秦砚成名之前,如果把华国电影的海外获奖数量分为十斗的话,那张一谋独占其中的七斗。

除此之外,张一谋的性格也是演艺圈中公认得低调、朴素。在第五代导演之中,他的人品绝对是最好的。

比方说现在张一谋明明已经是国内第一的导演,面对秦砚这个刚刚展露出投教的年轻导演,他脸上依然笑着说道:“你就是秦砚吧。来来来,坐着说话。”

秦砚坐在位置上继续打量着张一谋,上辈子他基本在西方生活,和张一谋打交道的机会特别的少。

张一谋的确和传闻中的一样的平易近人,如果说秦砚在片场是暴君的话,那张一谋肯定是老师。

张一谋也没有拐弯抹角,他直接开口说道:“我大你这么多岁,我就托大叫你一声小秦吧。”

“怎么样,没有想到我会突然约你来见面吧。”

秦砚点了点头说道:“一直很喜欢张导的很多作品,没有想到能有机会和你见面。”

每个导演在见到张一谋的时候都会表达对于他的喜欢和崇拜,张一谋已经习惯了。而且看得出来张一谋的心情最近并不是很好,他颇有些自嘲的说道:

“喜欢我的作品吗?可是现在的年轻人不喜欢我的作品啊。”

言下之意很明显指的是他正在上映中的电影《英雄》。

这部电影对于整个华国电影市场以及对于张一谋的意义都是特别大,尤其是对于张一谋。

以前拍电影,基本上处于一个比较封闭的圈子,虽然偶尔也会采访观众对于电影的看法,但实际上很多时候导演听不见观众们的反馈。

但时代不同了,网络越来越发达,现在观众可以在网上随心所欲表达自己对于电影的看法。

每一个看上去平凡而普通的个体,却能够汇聚出一股不受任何媒体控制的民意。

而这一次张一谋以及集华国电影行业力量所拍的《英雄》,无论是国家还是他个人对其都寄予厚望。

看到现在的批评,张一谋内心自然是有失落的。

秦砚知道这其中的种种情绪,甚至也知道《英雄》在国内口碑不佳的原因,但是作为晚辈、作为年轻导演,他不能说。

现在的秦砚,没有资格评价与定义整个电影圈。哪怕他心怀好意,哪怕张一谋看上去明辨是非,秦砚也不能说。

所以秦砚只能说一句:“电影终究不可能让所有人都喜欢。”

张一谋也算是一个拿得起放得下的人,他并没有继续表达自己的不满,而是说道:“其实这次来是想感谢你的。”

张一谋以为秦砚什么都不知道,便把最近发生的事情都说了出来。

其实就是电影改革那些事,现在的电影越来越喜欢大导演担纲、知名演员加盟,有这些噱头更容易卖出好的价钱。只要卖得出去,没有人会去考虑电影的质量。

这让小制作、小成本的电影,完全没有未来。

偶尔如果出现一、两部精品级的电影,那就会遭受到各种打压,比如说压低价格、偷取票房。

长此以往,这对于华国电影的发展十分不利。

这也是为什么之前秦砚如此努力的想要背靠华国电影集团进行上映,因为只有看在华国电影集团的面上,这些院线才不会吃相那么难看,才有可能给秦砚一个合理的分账比例。

可即便如此,还是有不少影院偷取《古宅》的票房,他们的猖狂可见一斑。

《英雄》实际上就是有关机构牵头进行投资,用来推动市场化改革的秘密武器。

赵厅长所谓回去与领导、导演讨论一下,其中之一便是张一谋。

张一谋为什么能够被称之为国师,除了他在电影上最大的成就以外,他和政府的密切来往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而且这种来往并不是指对于权力机关的谄媚,而是指张一谋的确为华国的电影改革和发展做了很多实事儿。

这一点秦砚心知肚明,所以像他这么心气高傲的人在见到张一谋的时候,依然会第一时间表达自己的尊重。

“所以你的《古宅》算是帮我分担了很多压力,如果没有《古宅》的话,这件事情还不一定能够顺利推动,而《英雄》的票房还会再缩点水。”

秦砚立刻摇了摇头:“张导,这也是我应该做的。作为一个华国人,谁不想自己国家的电影市场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