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水车(第3/5页)

“都别动,我来,我来!”任琮兴奋得声音都变了调,用一把巨大的长柄铁钳子,在冒着红烟的“瀑布”内用力搅动,很快,就搅起了一大团正在凝固的铁水,丢进身边铁皮鸡公车内,随即,推起车,撒腿奔向石磨。

“剩下的归你们!”一边跑,他一边向工匠们交代,唯恐对方耽搁了时间,让铁水平白浪费。

根本不用他这句交代,甲杖署的众工匠们早就各自抄起了长柄铁钳子和铁铲,将剩下的铁水与灰渣分离,装入了另外一辆铁皮鸡公车,随即,大伙儿推起车,紧紧跟在了任琮身后。

王毛伯和王元宝两个人不敢怠慢,也跟着跑下了土坡。转眼间,又回到了石磨旁。恰看见,任琮将一大团半融化状态的铁料,塞进了滚动的磨石下。

与先前碾压半融化状态琉璃的情形一抹一眼,沉重的磨石在水车的带动下,毫无障碍地从铁料团上压了过去,弹指间,就将铁团变成了铁板。而那任琮,却还不满足。用铁钳子快速调整铁板,被石磨反复碾压,不多时,就又让铁板的厚度,被压薄了一大半儿。

“取下来,把剩下的铁料全塞进去。看看一次到底能不能碾得完!”张潜的声音在大伙背后响起,也带上了难以掩饰的兴奋。

“是!大师兄!”任琮快速用长柄铁钳子,抢在石磨下一次碾压过来的瞬间,将已经薄得已经不到半分的铁板撤走。刚好推车赶到的工匠们,则齐心协力,将剩下那五六十斤铁料,全都夹到磨盘之上。

“轰隆隆,轰隆隆,轰隆隆!”石磨伴着巨大的“轰鸣声”,从铁料上碾过,一圈儿,又是一圈儿。周围的人,谁都不再说话,眼睁睁地看着铁料的颜色,由橘红渐渐变成暗红,变成黑色,又渐渐从黑色中透出银光。

足足碾压了三十几圈儿,铁料终于彻底冷却。工匠们在任琮的指挥下,再度齐心协力,从磨盘上取下了制成品。一片表面积巨大,形状呈大半圆形,厚度半分左右的铁板,迅速竖立在了大伙儿眼前。(注:半分,古代寸下的单位是分。一分大概是两毫米左右。)

比起以前铁匠手敲出来的铁板,虽然厚度不见得薄多少,整体更加均匀了。并且效率超过了手敲的数十倍。对于每年需要制造大量明光铠的军器监甲杖署来说,这种生产方式所带来的好处,简直不言而喻。而对于任氏和郭氏的铁皮炉子作坊来说,这种生产方式所带来的效益,更是清晰可见。

“用地炉融铁的话,一次碾压一百斤铁料,应该问题不大。”仔细观察了一下铁板的成色,以及石磨的运转状况,张潜笑着总结。随即,又开始给任琮布置新任务,“你下次少放一些铁料,试试到底能压多薄。做炉子烟囱,估计有当下的四分之一厚度就足够了,太厚反而是浪费。”

“是!大师兄!”任琮放下第一轮压出来的铁板,双手抱拳,回答得毫不犹豫。

“你再找人打听一下,这种龙虎丹鼎,在烧制之时,能不能往黏土里多加一些墨石。具体加多少,我也不清楚,两成到四成之间吧。或者咱们自己起窑,烧几个丹鼎,试试能不能成功。”张潜蹲下身,一边用铁锤敲打着铁板,一边皱着眉头吩咐。声音中,隐约竟然带着几分失望。

“我来,我来烧。反正烧琉璃,也少不得用丹鼎。总不能天天去外边买!”唯恐自己没机会表现,王元宝在旁边大包大揽。

“那就交给琉璃坊烧丹鼎,冶铁坊和军器监需要丹鼎,则全都从琉璃坊购买!”张潜没有抬头,目光依旧死死盯着铁板,仿佛铁板上即将开出玫瑰花来一般。

“师兄,是不是哪里出问题了?”任琮终于发现了自家大师兄的情绪不对,也蹲下身,小心翼翼地询问。

“没啥问题,或者说不是你这边的问题,应该是我哪里没弄明白!”张潜笑了笑,轻轻点头。

按照手头能找到的资料,任琮无意间花钱从大食逃奴手里买来的炼铁法,应该是古印度炼钢术的分支。也就是另一个时空文艺作品中经常出现的大马士革钢的炼制方法。然而,也不知道是任琮所买的技术不全,还是出售技术的那个大食逃奴有意藏私,自己这边连续几炉,炼出来的都只能算是熟铁。(注:大马士革钢,其实为古印度所产的坩埚钢!)

虽然坩埚熟铁的品质也很好,但比起传说中的大马士革钢来,价值可差了不止一百倍。前者顶多让郭家和任家所生产销售的炉子烟囱,变得更轻,更薄。而后者,却可以将全大唐的兵器品质,拔高一到数个等级!

不过,今天张潜肯定没时间弄明白,到底问题出在何处了。还没等任琮继续发问,人群后,已经响起了张九龄的抱怨声:“用昭,用昭,可真有你的。偌大的秘书监,居然都放你不下。害得我还要跑到渭河边儿上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