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一章 重启(第3/4页)

华宸皮卡存在的问题,实是华宸工业自从引进皮卡生产线以来,早期在推动元器件及控制系统国产化过程中,过度强调成本的控制,除了不惜牺牲必要的一些性能外,品控也做得差强人意。

这些年过去,国内汽车产业日益发展,同样的元器件以及相应的控制系统质量越来越高,成本也越来越低,然而华宸皮卡仅有两款的车型,除了品控有所改善,较为稳定外,性能却没有得到进一步的改善,成本也没有得到降低。

这显然不是正常的,背后必然存在极大的灰色利润空间被相关人等吞噬掉。

这里面的蹊跷,不要说徐滨、黄忆江他们了,曹沫也都一清二楚。

除了原华宸皮卡事业部的团队存在大公司病,会滋生的种种问题外,供应商跟华宸工业乃至华宸集团高层有种种牵扯,甚至还有一些供应商是政府层次打招呼塞进来的。

曹沫也不想翻旧账,也不想将孙卫刚、赵一平中的谁拉出去杀鸡骇猴,用强硬的姿态迫使孙卫刚等人低头之后,就亲自牵头,与徐滨、黄忆江、肖军一起,就对供应链逐一进行清理。

一方面是与新的供应商接触,一方面是与原供应商进行谈判。

曹沫也不是一定要将华宸皮卡的原供应商全部替换掉。

事实上现有的皮卡车型想要尽快恢复生产,还是要尽可能保留原有的供应商。

毕竟这些供应商对华宸皮卡的整车系统最为熟悉,也都有相应的技术力量一直在进行跟踪、对接华宸皮卡的制造。

即便曹沫要提高相应的元器件技术规格标准,用原供应商的产品,也不会在系统接口上发生大的冲突;一些小问题也很容易解决。

对原有供应商进行新的技术及质量评估,除了个别实在达不到标准的供应商坚决剔除出去外,大多数的供应商还是予以保留,只是对他们的供品提高了标准,同时在每种元器件供应上,新增一到两家供应商参与进来竞争。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有遇到不配合的;外部供应商,哪怕是支付违约金,也都一律解约,而内部管理人员及员工,也是坚决的进行清退。

工作量要比想象中复杂、繁重,到元旦前夕,供应链的调整才梳理出一个大体的头绪来,曹沫这时候也将顾蕃召回到国内。

虽说华宸皮卡不存在改型,没有新的审批手续需要通过,但这次供应链重构,华宸皮卡实际上是相当于一次系统性的大升级。

必要的安全性测试以及整车系统进行优化,都是必不可省的工作。

这些工作,曹沫要求车匠实验室跟天悦工业内部的测试中心同时进行;特别是整车系统的优化,技术门槛要更高一些,必然是要交给车匠实验室来负责完成。

曹沫同时也将现有的两款皮卡车型,要求车匠实验室定期对其进行优化、提升。

最初决定收购华宸皮卡资产,还颇为仓促,徐滨、黄忆江甚至都没有真正指望他们的计划能得到曹沫的支持,在十二月之前,收购华宸皮卡之后如何进行消化的很多细节问题,当时都没有考虑得特别透。

而曹沫相当长一段时间的精力又没有放在国内,那时对天悦工业的关注更少。

照原先的计划,考虑到天悦工业最多仅有两款皮卡产品在国内市场销售,而短时间又注定无法撕下低端车的标签,国内皮卡销售又极为有限,徐滨、黄忆江、徐立铮他们都认为没有必要花费太大的代价去建立新的销售及技服体系,也没有必要花费额外的成本,进行新的品牌市场宣传。

因此在正式的收购协议里,双方都约定在国内继续利用华宸的销售渠道进行销售,同时还继续使用华宸的商标品牌,最多在华宸商标下新注册一个子品牌。

到元旦之前,很多事情算是彻底考虑成熟了。

为了跟快被市场唾弃的华宸汽车区别开来,曹沫最终还是决定,将皮卡跟摩托车产品一起启用新的商标、品牌,进行新的品牌宣传计划。

国内市场需求有限,曹沫也决定先在重点城市建设自有的销售渠道。

曹沫又要求大幅削减市场销售费用,将之前占销售额10%的销售费用砍低到就剩3%,这注定皮卡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将失去国内政府公共采购的订单,销售业绩会更加不堪入目。

徐滨也拖到元旦前夕,将新一年的预算拿出来放到曹沫的办公桌上。

“相对乐观的估算,不包括车匠在内,天悦工业零九年预计要承受三亿元的亏损,才能将你的要求初步的贯彻下去。当然,升级之后的天悦皮卡需要赶在二月底之前推上市场进行销售,要不然每拖一个月,预计要多承受到两到三千万元的亏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