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七节 赔偿条件(第2/3页)

本以为他是个颇有眼光的聪明人。现在看来,也是个没脑子的傻瓜,一个胃口大到恨不得直接吞下整个世界的狂妄白痴。

巫林担任虎族国师多年,对虎族领地每一处的优劣态势有着清晰深刻的了解。

在他看来,牛族灭掉鹿族,改称龙族,的确是一步好棋。

只要有不同的种族存在,战争就会延续。并吞与征服是常态,可真正使被征服的部落与征服者融为一体,心甘情愿服从号令,在短时间内成为共同族群的一部分,进而在人力、物资等方面产生新的贡献,这才是真正令人赞誉的高明政治手腕。

牛族出兵攻打豕族的时候,巫林已经看出一些端倪。但他认为不值得为了夹在狮族、虎族、牛族、鹿族和鹰族之间的一个野蛮部落消耗力量。豕人的地位只是炮灰,他们是部落战场上的消耗品。丑陋的相貌使他们不讨人喜欢,超过普通人(野蛮人)两倍甚至更大的胃口简直就是粮食无底洞。豕人不擅长耕种,他们占据的土地也很贫瘠。他们唯一的优点就是足够强壮,是所有部落都承认的优秀重步兵。

征服豕人带来的实际利益不大,除了能打仗,他们一无是处。反过来,征服者还要为这些家伙付出大批粮食。可即便是拥有土豆和玉米的狮族,对于豕人的态度同样冷漠。道理很简单,因为缺粮,豕人对各部落均处于中立。无论是谁,只要拿出足够的粮食就能雇佣他们。

豕族虽说是个小部落,却也有几十万人。想要全族雇佣,花费的粮食就是一个天文数字。想想他们在农耕方面低弱的能力,再想想养活这帮大肚皮战士的巨量消耗,任何有头脑的统治者都会犹豫,进而打消这种不切实际的念头。

巫林根本没有想到牛族竟然会对豕人下狠手。之前是削弱,接下来就是将整个豕族彻底吞并,在各部落之间流出一块贫瘠的空地。在惊愕之余,巫林也产生了看笑话的念头。他觉得牛族做了一笔亏本买卖,最迟第二年冬天,存粮就会被饥饿的豕人消耗一空。

然而想象中的情况没有发生,接下来的事情,彻底颠覆了巫林对“治理族群”这四个字的理解。

那些豕人俘虏非但没有遭到虐待,他们甚至得到了高于正常配给额度的粮食。他们没有饱食终日无所事事,而是扛着铁镐,背着藤筐上山采石,下洞挖矿。

泥炭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只是神灵特别偏爱牛族,目前探明的泥炭矿脉几乎都在牛族境内。其实这种东西在北方蛮族看来并不重要,它的地位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普通木柴。正因为如此,当牛族商人用大车运输泥炭来到虎族城市经营售卖的时候,巫林对此并不在意。他是一个开明的国师,只要经营者诚实守信,遵守法律,老老实实交税,那就没有敌我之分。

“盛兴隆”商行出售的泥炭很特别,那是一个个扁圆柱体的团块,表面有很多孔洞。他们管这东西叫“蜂窝煤”,卖价很便宜,绝大部分虎族人都用得起。

用上几次泥炭,就会发现这东西作为燃料的优点的确远远超过木柴。耐烧、火力大,更重要的是用下来比木柴划算得多。

泥炭很快被虎族人接受,“盛兴隆”的分号也迅速遍布大大小小的虎族城市。

这些经商的牛族人很讲规矩,他们用售卖泥炭的利润大量购买马匹(母马)。这让巫林很放心,他随后从监视者那里得知,牛族人同样也在其它部落做着泥炭生意,尤其是狮族,泥炭换粮食是对双方有利的好买卖。一批批运往磐石城的玉米面、切碎晒干的土豆颗粒,以及粗面和糙米,养活了在山里挖矿采石的豕族人。

巫林忽然发现牛族正在执行一项极其高明的战略计划。尤其是从“泥炭”这种商品所处的位置来看,豕人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说是不可或缺。牛族没有因为数十万豕人的加入导致族群内部秩序崩溃,他们对豕人的合理运用和统治手段堪称绝妙。

也就是从那时候起,巫林记住了“牛天浩”这个名字。

接下来,牛天浩的所作所为,让巫林有种眼花缭乱,思维跟不上事态进展的畏惧感。

他接连并吞的豕族和鹿族。没有使用军队,也没有爆发战争,直接逼服了螭族。

牛族改称龙族的做法是一大创举,尤其是那面对各部落公开的“龙旗”,上面绣着一只据说叫做“龙”的神物。它有着豕族的鼻子、鹿族的角、螭族的身体、牛族的臂膀……

以巫林的眼光,当然能看出这个被人为创造出来的神物并不完整。它缺少了一些重要的身体部件。无论龙还是龙旗本身都不重要,那位年轻的摄政王的确眼光朝前,他以全新的方式诠释了“征服”这个词。不难想象,此后被龙族征服的任何部落,都将有一部分图腾出现在龙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