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四章 加急信

晚饭,张氏果真做了一小盆红烧肉。红艳艳的肉,让人一看就食欲大开。平常张氏做红烧肉都不炒糖色,今天特别费了功夫,这糖色炒得相当的地道。

大家坐在饭桌前吃饭,只一会的工夫,连守信的碗里的红烧肉就堆的冒尖儿了。其实他的筷子根本还没往那红烧肉的碗里递,那些肉都是张氏和几个孩子往他碗里夹的。

这顿饭,一家人吃的最为和乐融融。

转天,五郎执笔,在原来给连老爷子的信后面,又写了两页信纸,这才将信又封号,打算带到镇上去,请人家来往跑生意的人捎往太仓。

“这些天,我爷捎信捎的挺勤,人都说我爷走了,还这么惦记着咱们。”五郎就道。

“是挺惦记咱的。”连蔓儿点头。

连老爷子的心思,她大约能猜出来一些。连守信分家出来,这前前后后的事情,闹的大家离心离德的。现在他们又远在几百里地之外,每天也见不着面。如果不这么加紧联系着,怕是两家之间,以后就更疏远了。

虽然分家了,但是连老爷子心里,依旧认定这些儿孙都是在他之下的一家人。

还有一件,连老爷子虽然跟随连守仁在太仓,但是他恋乡恋土。在他心里,三十里营子才是他的家,始终是要回来的。而现在,他和三十里营子唯一的联系,就是连守信和连守礼这两个儿子。

当然,这与连老爷子个性有关。连老爷子就是个爱操心的性格,大家长的习惯,什么他都想管着。即便知道不能直接管分家的儿子的事情了,他也希望能够施加他的影响。

五郎和小七去镇上托人捎信,回来的时候又带来一个消息。赵秀娥的娘家也接到了信。知道赵秀娥生了。他们要去太仓给赵秀娥下奶,想会着张氏一起去。

庄户人家有孩子落生,一般就有亲戚朋友送来贺礼,这被称为下奶。也就是给产妇催奶。一般下奶的礼多是鸡蛋、尺头、小孩子的衣裳鞋袜,也有略贵重些的,比如说是小银锁、小银镯子什么的,也有直接用铜钱编了长命锁的。

一般的情况,是外家,也就是产妇的娘家送的礼最重。

等孩子满月了,这生孩子的人家一般就要办宴席。宴请这些亲戚、朋友。

张氏坐在炕上正在缝衣裳,就和赵氏商量给赵秀娥下奶的事。

李氏、张采云、连枝儿、连蔓儿也都在炕上做着活计,赵氏和连叶儿有空了,也会过来帮忙做上几针。

“老赵家去人,那我就不去了。准备点东西,让他们捎过去正好。”张氏就道。

“我也不去。”赵氏就道,三思百里地的路程,这来回的车脚钱对于一般的庄户人家来说。就是笔不小的开销,不是哪户人家都走动的起的。“她四婶,你打算送啥?”

“我这不正要和你商量。……送鸡蛋?”张氏就道。“这大老远的,咋舀过去,这一路上磕磕碰碰地,到时候不说破了,也都散了黄儿了。”

连蔓儿就联想到一筐破了皮,散了黄儿的鸡蛋,顿时就乐了。她一笑,连枝儿、连叶儿和张采云也跟着笑。

这个年纪的女孩子们,本就是无忧无虑,任何一点好玩的事情。甚至什么事情都没有,她们也能突然就开心地笑起来。

家里的日子越过越好,家人越来越团结,尤其是连守信和张氏不再是任人捏的包子了,连蔓儿心里宽松,她变得爱笑了。

“娘。鸡蛋不好送,做衣裳鞋袜也来不及,那就送尺头呗。”连枝儿就提议道。

“她四婶,你打算送啥尺头?”赵氏就问,“我也跟着你送。”

“别,他三伯娘,这么地吧,我们跟着你送。你看,你想送啥?”张氏想了想,就道。

“过节你们给的那毛青布我还没动……”赵氏就道,若是邻里、一般亲戚来往,这三尺毛青布也就差不多了。“要不,我再扯几尺花布?”

“那咱就送一样的。”张氏想了想,就道,“三尺毛青布,赶明个咱在上集扯,一家扯三尺花布,就停当了。”

“行,那就这么定了。”赵氏点头道。

“一会啊,那边的礼往可不少……”张氏就和赵氏小声地唠扯起来。

连蔓儿坐在李氏旁边,正在专心地做活计。她的针线还不行,缝衣裳没她的份,她只能帮着打打杂,顺便磨练磨练针线工夫。

比如说现在,她手里就舀着窄窄的银红缎子,这是裁衣裳的时候剩下的边角料。将缎子条的两端都往里卷,卷成结实的细细的袢带,然后用针线缝起来。缝的时候,要注意将缝线尽可能遮掩起来。

这是李氏交给她的活计。连蔓儿已经缝完了几条这样的袢带,这袢带,是要用来做盘扣的。

连蔓儿跟着张氏和连枝儿,已经会做最简单的那种直盘扣,也就是一字扣。就是将袢带分成等长度的一段段地,然后两段作为一对。其中一段绕一绕、扭一扭,拉紧成一个球状的疙瘩,另一段对折成扣带,两段为一对,缝在衣襟上,就成了。